不久前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记者从省农业厅获悉,在此之前的几年来,我省各地依照《农村土地承包法》和有关的政策法规,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截至2007年12月底,我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已达422万亩(比2003年增加约100万亩),占农村家庭承包面积的14.4%,其中,农户自发流转的面积146万亩,占34.6%,经农户同意并委托集体统一流转面积276万亩,占65.4%。土地流转涉及农户202万户,占家庭承包户的18.2%。
入股是最主要流转形式 据了解,我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形式多种多样,归纳起来主要有入股、出租、转包、转让、互换等5种基本形式。
省农业厅的专题调研表明,入股在我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占最大比例,流转面积为151万亩,占流转总面积的35.9%。按照入股的资产类型可分为土地承包经营权折价入股、酬劳折资入股和土地股份合作制三种。
笔者在佛山了解到,目前佛山市建立农村股份合作经济组织2957个,其中股份合作联社(有限责任公司)243个,股份合作社2714个。设置股权750.14万份,其中土地股份数609.22万份,入股土地面积101.7万亩;资产股份数140.92万份,2007年人均股份分红1528元。通过土地承包权入股,使得土地与农户脱离了直接联系,农民凭股权证长期享有集体的收益分红,保障了农民长期的土地收益权。
出租是土地流转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形式,流转面积约为124万亩,占流转总面积的29.5%,比2003年增加约50万亩。此外,在全省土地流转中,有98万亩采取转包形式,占流转总面积的23.4%。有10万亩采取互换形式,占流转面积的2.6%。转让12万亩,占流转总面积的3%;其他方式流转的面积为27万亩,占流转总面积的5.5%。据了解,外出打工从事非农经营而不愿意放弃土地的农户一般采用转包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
加速农民洗脚上田 省农业厅的专题调研认为,农村土地流转使部分农村劳动力摆脱了土地的束缚,可以集中精力去外地务工、经商等,大量转移到二、三产业,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农村社会的经济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一方面,农民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一般每亩每年可以得到500—800元不等的租金收入,有的高达1000多元,远高于种植传统作物收入;另一方面,通过土地流转,洗脚上田的农民可以放心地外出务工经商,部分农民还可以在租用土地的企业里打工,增加收入。
这种观点在博罗县杨侨镇得到了印证。杨侨镇在2007年组建了广大甜玉米合作社,该社通过流转的形式租用当地农户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土地,合作社通过投入一定的资金进行统一整治后,公开发包给种植大户。目前,该社入户数由刚成立时的7户迅速发展到现在的123户,种植甜玉米的生产基地面积由原来的900亩扩大到现在的5500亩。合作社收入1800万元,社员收入比上年户均增收1800元。
广大甜玉米合作社的负责人黄振明告诉记者,在土地流转的推动下,广大甜玉米合作社实现了规模经营,效益越来越高,土地的租金也从2005年的400元/亩激增到现在的700元/亩,农民的租金收入随着大幅增加。
“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土地流转后,会造成农村出现大量的失地农民,进而给农村带来动荡。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相反的答案。”博罗县农业局的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以前杨侨镇的星光村和李村是两个比较贫困的村,到处是泥砖房,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许多农民死守着一亩几分地,不肯外出务工,在农忙之余一些农民无所事事,又导致了这些地方麻将、六合彩等不良活动流行。
“现在,农民的土地出租出去了,家长们给年轻人压力:现在已经不种地了,还呆在家里不就是游手好闲吗?出去打工才是正道。”该负责人认为,土地的流转客观上加速了农民洗脚上田。据了解,星光村和李村随着大量农民的外出务工,逐渐摆脱了贫困,以前随处可见的泥砖房现在已经变成一栋栋的新楼。
“也有个别农民外出务工后觉得日子不好过回来的,这时在村委会的推荐下,我们安排他们在合作社工作。”当记者问及如果农民外出务工后发现无法适应务工生活,回到村里后土地又已经出租,出路问题如何解决时,黄振明如是回答。
农业现代化得以提速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还加快了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省农业厅的专题调研认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为适度规模经营奠定了基础,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仅给农民带来了实惠,同时也促进了当地经济快速发展。
在中山市横栏镇三沙村,笔者了解到,该村以村委会为投资主体,对农田进行合理整治,科学布局,在留足农路建设所需用地的前提下,疏河抬田、平整土地,实现“田成方,路成网”,配套水电设施,建设现代农业小区。在此基础上,一是以4—6亩为一个单元,优先承包给本村村民。促进了村民就业致富;二是以较高的价格,将农业小区的土地经营权分割转包给村里技术水平较高的花木专业户,实现土地增值。
这些措施大大加快了该地农业现代化的步伐。目前,三沙村已建成广东省规模最大的、占地面积5000亩的花木生产园区,引进花木专业户100多户,以花木生产为载体,形成了专业化、规模化的生产经营格局,同时促成了花木大市场的形成,形成了“基地+市场+农户”的经营模式。解决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能力。
在湛江,笔者了解到,湛江各地通过进行农村土地流转,推广适度规模经营,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全国最大的糖蔗、北运菜、菠萝、剑麻、对虾、珍珠、桉树、富贵竹、红橙等生产基地,打造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木浆造纸、蔗糖、对虾、珍珠、畜牧、果菜等产业带,发展了2000多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年产值达210多亿元,加快了农业产业升级,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省农业厅还认为,通过土地流转,一些工商资本和社会闲散资金纷纷进入农业生产领域,参与农业开发,有效促进了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种养大户、农业企业聚集,优化了资源配置,实现了规模经营,催生出一大批新型种养专业大户和农业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周边农民发展生产,促进农业开发。
与此同时,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使土地相对集中,克服了分散经营不易投资的问题,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田水利工程改造与修建的投资力度,实现规模化生产和机械化作业,有效地提高了土地生产能力。
农民仍有后顾之忧 尽管在我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已经悄然进行,但是有关专家表示,由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够完善,农民农地流转依然有后顾之忧。目前,农村的养老、医疗、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农民主要还是依靠土地收入解决看病、上学、养老等问题,普遍把土地作为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来看待。不能轻易离开土地,对于流转土地存在后顾之忧。
与此同时,由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城乡二元结构依然没有打破导致农民自发转移就业空间小,也制约了农村土地的流转。一方面,我省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的工业和城市产业规模不大,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有限;另一方面,就业环境仍不宽松,对于进城务工、创业的农民还存在事实上的户籍、保险、就业、子女上学以及工资兑付等方面的问题,而且工资水平比较低,缺乏吸引力。此外,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能力普遍较差。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不高,自身文化素质偏低,具有一技之长的能工巧匠数量少,特别是中老年人,缺乏外出务工的技能。这些因素均制约了农民转移就业的空间,进而制约了农村土地的流转。
另一方面,农村土地流转中的机制体制不健全问题也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目前,农村土地流转亟待解决流转主体发育不充分、流转中介组织缺乏、流转服务平台缺少、流转程序不规范等关键性的问题。
记者观察 警惕村集体组织 侵占农民的土地权益 随着《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出台,可以预见,今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将进一步加快。但是省农业厅的一组数据却引起了记者的担忧:在目前流转的422万亩土地中,农户自发流转的面积占34.6%,经农户同意并委托集体统一流转面积占65.4%。
从这组数据看,大多数农民还是“委托集体统一流转”。记者担忧的是,这种形式的土地流转真正操作起来是否能够真正做到“经农户同意并委托”,以及村集体组织是否能够充分尊重、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
应该说,就目前而言,采取“经农户同意并委托集体统一流转”有一定的合理性,比如,在承包方和农户发生争执时,村委会出面协调解决,有利于化解承包方和发包方的矛盾。
然而,问题的关键是,村集体组织在统一流转的时候,本身会不会成为农户土地权益的侵害者?记者了解到,在实行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地方,往往没有将土地的收益全部分给农民,而是将一部分收益给农民分红,另一部分收益用于“村公共福利事业和壮大集体经济”。于是问题出来了:土地的收益究竟应该分多大的比例给农民?这个问题究竟是农民说了算还是村干部说了算?从记者采访的几个地方来看,目前,我省一些地方的农民民主议事机制还不够健全、农民自治组织还不大发达,农民很难形成一个强大的声音,很多情况下,话语权掌握在村干部一方。
在这种情况下,村干部会不会只分给农户很少的一部分土地收益,会不会把土地出租给“关系户”而不租给另一个更有实力、更能使农民增收的人?这些均是必须引起我们警惕的问题。
因此,在农村土地的流转中,一方面,应健全农村集体的民主议事机制,强化农民的话语权,增强他们保护自身利益的能力。另一方面,应该加强对权力的监督,避免农民的权益受到方方面面的侵害。这既是保护农民切实权益的需要,也是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顺利推行的需要。(记者陈清浩) (来源:南方日报)
(责任编辑: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