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土地使用现状和问题
发展模式解决了三农问题以后,在梳理新农村城乡一体化产业建设的同时,土地问题凸现出来。
随着土地发展的迫切性,逐渐出现了一些名义上开发土地,实质上在剥夺了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之后,兴建和改造与农村建设无关或失败的产业体。新农村城乡一体化产业建设明确提出:土地终生归农民所有,进行一切开发行为均要保证农民的根本利益,不能剥夺和侵占土地;土地以参股方式进行资本转化,可以让农民在继续拥有土地的同时享受这个金饭碗转化为运营资金的双重收获。
另外,目前进行的很多土地开发都没有为农民解决基本的生存问题,开发商在解决产业规划的同时,首先应该解决农民的居住问题,前期进行投资为农民修建住房,用节约出的宅基地和无效、低效耕地再进行产业建设。这也是体现一家开发企业是否心系农民,是否实实在在的为农村发展着想。
中国农村土地发展规划
中国的农村土地不单是经济发展问题,更是国家政治问题。土地作为农业根本如何有效进行发展规划是解决农村改革的关键所在。新农村城乡一体化产业建设发展战略提出:中国未来土地应该做到居住必须、生产必须、生活必须、资源必须四个必须,同时还要规范操作手段,积极主动地去创新、挖掘土地潜在价值,释放和整理闲置、荒废土地。土地在坚持公有的基础上不断再分配,通过产业化改造注入新的活力,真正意义上的实现土地流转。并且发挥土地带给人们的生存幸福感,逐步建造地球村——太阳村——以至宇宙村的大家庭。从粗放型转向精细型,实施优化建设达成和谐共生。因此发展规划中提出中国农村土地发展规划应该加强以下四点:
中国农村土地发展策略
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农村土地性质不能改变,这是为了保证农民的根本利益不受侵犯。但是随着城市进程的推进和新农村城乡一体化产业建设的提出,农村土地性质永久不变已经不能够满足农村发展的需要,或者说会制约农村前进的步伐,当着这一切改变都必须始终坚持农民的基本利益得到保证。我们提出参照以下4点建议,中国农村土地性质可以进行改变,但必须根据规范、清晰的产业规划布局和发展计划才能实施:
坚持发展产业化是实现发展目标的途径
中国农村产业化的重新定义
实现产业化的必备条件
如何实现中国农村城市配套型产业化建设
中国农村产业化重新定义
当重新审视中国三农和土地问题后我们得出,产业化引领城乡一体化,产业化是农村发展的必由之路。既然已经明确了要实现农村经济前行,就必须解决农村产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产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产业经济一体化。这是中国农村产业化重新定义的指导方向。
农村产业化不仅仅单一被理解为农业种植的规模化、机械化,更不是借农村土地为城市行方便,胡乱建设一些与农村无关的其他产业。真正意义上的农村产业化,是充分结合城市衍生出的个性化、增值化生活需求,以农业基础种植为根本,以农业科学技术为支撑,以农民为劳动主体的,对农产品进行种植、加工的产业发展模式。是将农业从一产,过度到二产,并最终带动三产共同发展的纽带。
中国农村产业化重新定义
在给产业化重新定义的同时我们不得不借鉴菲律宾农村产业化失败的例子。菲律宾农业之所以会失败,就是在执行农村产业化时没有考虑农民未来的归属,城市发展无法消化如此庞大的因农村执行产业化后而失去工作的农民。所以引发出了新的社会问题,最终导致菲律宾农村改革的失败。
日本农业模式同样也有借鉴价值,日本农业没有依靠大规模产业化下乡来完成,而是通过农村自发形成合作社,逐渐渗透城市,最终形成现代农业模式。但是由于日本本身农村面积有限,而且几乎都围绕主要城市存在。所以只适用于大中型城市周边的农村采用。
否定了菲律宾农业失败的原因,摒弃大规模产业化剥夺农民种植生产的基本权利,同时借鉴日本农村合作社形式,我们提出的中国农村产业化就是借助社会化资本和运营企业力量,帮助落后的中国农村转变为合作社,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在保证农民基本工作需要的同时,将现有种植、生产进行科技提升,将传统农作物进行加工处理为新产品,将农业科学技术通过市场需求迅速、高效的转化为产品输送到城市和周边地区。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就从中国农村产业化开始重新定义。
坚持发展产业化是实现发展目标的途径
中国农村产业化的重新定义
实现产业化的必备条件
如何实现中国农村城市配套型产业化建设
实现产业化的必备条件
中国农村产业化的出路就是通过大投入大产出的方式,变革目前农村的组织行为,用全新的产业化模式建设农村,用经营企业的运营方式运营农村。具体必备条件如下:
实现产业化必需条件解析
1、企业运营方式——传统中国农业的生产行为即生产关系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无序的组织关系和盲目的种植,直接导致中国农业始终摆脱不了想发展,但是总是找不到或者没有动力去探索最终出路。这些问题的核心就是组织行为,企业运营方式是为农村提供一种新的生产关系,企业通过长期对市场的综合判断经验、科学管理模式和产业化运营能力,以更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和挖掘现有生产力和潜在生产力的发展,即生产力表象效率化的提升。
2、社会化资本运营模式——中国三农问题是站在国家高度提出的问题,虽然需要政府主导解决,但要想实现产业化运营发展就必须引入社会化资本运营模式。农村改革不仅是政治问题也是经济问题,所以在经济问题的层面上,能够引入社会化资本就是实现产业化不可获取的条件之一。以市场培养市场,以市场带动市场,在政府指导政策的统筹下,运营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农村。
3、土地入股质押的变现能力——土地长久以来一直是农业发展的根本,是农民的衣食父母。透过农村产业化模式可以看出,土地除了为农民耕种和产业化建设提供了基本平台。在执行企业运营农村的同时,土地还作为入股成立运营公司的资本。这种土地资本是永久的而且是永远归农民所有的。所以执行产业化的关键在于土地入股质押能否快速、有效的进行变现,能否随着运营让农民实实在在的得到变现后的经济效益,并且可持续的发展下去。
4、农业技术的市场化应用——农村产业化在完成对初级农产品高效种植之外,还担负着初级加工、深加工、农业科学技术对接市场并进行实际应用和产业链搭建的责任。所以说,我们谈论的农村产业化已经超越了原有简单的概念,覆盖的领域从土地到终端产品生产销售,真正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发展模式。
现代产业化运营模式的建立:
现代产业化运营模式是以城市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再充分利用农业科技技术与农村现有土地(耕地、建设用地、宅基地)实现有序规划、建设,释放大量荒废、闲置的土地资源,主动解放中国耕地18亿亩的红线标准,大幅度提升土地的使用效率和自身价值。
综合产业链:打造农村综合、多重产业链,并与周边地区形成互动合作,延伸产业效能
综合产业链
针对城市配套需求,结合农村自身资源和发展特点,形成以农业技术为核心、农民产业工人团队为基础的综合、多重产业链。
通过形成产业链并逐步成熟产业化产品、技术与周边农村或城镇形成产业合作式互动,将上下游、互补及组合方式的产业形式发展成为区域联合,这样不仅可以带动大范围农村协调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更可以将产业进行延伸,从而延续企业生命力,可持续的实现长远发展。
总结:
在执行中国农村产业发展新道路时,产业化建设已经成为对土地的利用、对资源的挖掘、对城市需求的满足、对农民转化为产业工人的改变、对农村与城市达到更高效的融合;对农村转化为城镇的最佳途径。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充分执行中国农村城市配套型产业化建设后,农村的发展会得到量到质的飞跃,整合系统的开发理念和流程,必然会帮助政府在农产产业发展上摸索出一条市场协助政府完成的新思路,同时具备极强的可操作性。
通过细分、整理农村现代产业化必备条件,越发突出农村现在的发展状况,极需具备资金实力、市场洞察力及把控能力、产业化建设能力、整合农业科技和资源能力的“京郊城乡一体化产业集团”(投资公司)的全面介入。通过政府、农村本身和专业公司,在基于市场需求的前提下,走出一条“新农村建设与城市近郊产业现代化改造的和谐发展新道路”。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