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在美国俄亥俄州的代顿,一名脸上写着“麦凯恩08”字样的女子参加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麦凯恩的竞选集会。新华社/路透
美国大选进入投票前的冲刺阶段,决定两党和两位候选人胜负的主要是三大因素:经济政策的对比,应对国家安全挑战的能力,候选人的个人品行。在这三者中,选民对经济的关注程度要远远高于其他两个问题。美联社最新民调显示,50%的受访者表示由于财富缩水可能不得不延期退休,50%的受访者说自己的房产已大为贬值,1/3的受访者担忧随时面临失业的危险。
总体上,80%的选民对经济前景和个人财富感到焦虑。另有统计表明,全美现有高达500万户家庭已经或即将丧失房屋赎回权。在两党争夺激烈、已经开始提前投票的佛罗里达州,70%的选民认为经济问题是他们当前的最大关注点。经济已成为本届大选的决定性因素之首。
在竞选之初,两党争论的主题还多侧重于国家安全。这是因为在众多民调中,奥巴马都一路领先,因此麦凯恩的策略是主打安全与外交牌,希图“以己之长攻彼之短”;再加上麦凯恩想出奇制胜,选了美女州长佩林为搭档,因此一时间曾选情看涨,几乎追平甚至反超奥巴马。>点击详细
经济问题 选民首要考量 美国大选进入投票前的冲刺阶段,决定两党和两位候选人胜负的主要是三大因素:经济政策的对比,应对国家安全挑战的能力,候选人的个人品行。在这三者中,选民对经济的关注程度要远远高于其他两个问题。美联社最新民调显示,50%的受访者表示由于财富缩水可能不得不延期退休,50%的受访者说自己的房产已大为贬值,1/3的受访者担忧随时面临失业的危险。总体上,80%的选民对经济前景和个人财富感到焦虑。另有统计表明,全美现有高达500万户家庭已经或即将丧失房屋赎回权。在两党争夺激烈、已经开始提前投票的佛罗里达州,70%的选民认为经济问题是他们当前的最大关注点。经济已成为本届大选的决定性因素之首。
在竞选之初,两党争论的主题还多侧重于国家安全。这是因为在众多民调中,奥巴马都一路领先,因此麦凯恩的策略是主打安全与外交牌,希图“以己之长攻彼之短”;再加上麦凯恩想出奇制胜,选了美女州长佩林为搭档,因此一时间曾选情看涨,几乎追平甚至反超奥巴马。
但是,来势迅猛的金融海啸一举扭转了人们的注意力,不仅冲走了美女佩林的风头,而且暴露出麦凯恩的经济软肋。奥巴马和麦凯恩两人都先后提出了自己的救市方案。概括起来说,奥巴马表示除支持布什7000亿美元的救市决策外,还将推出以帮扶小企业和个人投资者的措施,同时为中产阶级减税,援助地方政府,加强基础设施与教育,以及对每创造一个新的工作岗位的小企业提供3000美元的税收回扣。麦凯恩则再出奇招,说他将指令财政部买断房贷坏账,然后以贬值后的房价帮购房者与银行重新协商一个支付得起的还贷计划。但他承认此举代价高昂,将达3000亿美元之巨。不过难以令人满意的是,两人都未说明所需资金从何而来。
经济主张 各显长短优劣 从长远的经济方针看,麦凯恩同布什一样信奉“扩散效应”经济学说,坚持给富裕阶层和大公司减税,认为这样有助于创造就业机会,财富也可以自然而然地“下渗”。而奥巴马则倾向于让政府发挥更大的干预和监管作用,主张对个人年收入在20万美元、家庭年收入在25万美元以上的家庭增税,同时向年收入在25万美元以下的家庭减税,从而使95%的劳工阶级得到好处,帮他们实现“美国梦”。总的来说,人们认为奥巴马的主张有利于缓解贫富两极分化。有统计表明,奥巴马计划的受益者即使达不到所许诺的95%,也可以达到81%。
两人的救市方案和经济主张各有长短,难分优劣,那为什么民调却不利于麦凯恩呢?这涉及麦凯恩的两个先天不足:首先,麦凯恩曾承认,他对经济并不在行,就在危机之初,麦凯恩还在唱和布什关于“美国经济的基本面仍然是坚实的”的看法。其次,他曾一直反对政府监管,主张完全放任市场自我调控。数月前他还不无骄傲地自称是“反对政府监控的卫士”。在年初的竞选中,他曾提出要将社保基金私有化、证劵化,并将医保基金开放给金融市场运作。他的这些经济信条与主张被这场金融海啸当头一击。于是,这场金融危机就成为麦凯恩支持率下滑的一个标志性拐点。
危机之中 悬念进行到底 此外,人们理所当然地将目前这场危机归罪于布什政府的监管不力。布什政府7年来的经济政策,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完全放手”,一切让市场决定。由于金融危机和经济前景不妙,布什的支持率创下了24%的历史新低。而奥巴马则不失时机地将这场危机归咎于布什和麦凯恩所信奉并实行的反对政府监管的信条,这就导致人们难以信任麦凯恩的经济对策。
从某种程度上说,麦凯恩成了布什经济政策的替罪羊。原来只想与布什拉开一些距离的麦凯恩,现在不得不公开指责布什让“经济失控”,并给子孙后代留下巨额外债。奥巴马竞选团队日前打出了一则新广告,引用麦凯恩初选时的话说:“我在90%的时间里投票支持布什。”这让麦凯恩实在有口难辩。
两位候选人正在做最后的努力。将悬念保留到最后一刻历来是美国大选的特点。经济因素最终怎样决定选情?人们拭目以待。(记者 李学江)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