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保业遭遇困境,不利于支持小企业发展,也加大了自身经营风险,应发挥多方力量助其“脱困”
沿海某市的担保业今年以来遭遇“寒流”。数据显示,今年1—9月,该市担保贷款余额同比减少50%以上;截至9月底,与担保公司合作的商业银行分支行同比减少40%。
这两个百分比折射出该市担保业的尴尬境遇,也是国内担保业遇冷的一个缩影。
担保公司遭遇困境,与担保公司自身状况有关。如今,担保公司遍地开花,良莠不齐,真正有实力的公司并不多。没有足够的资本金做保证,自身又没有健康的经营状况,银行哪敢与其合作?特别是资金紧张的时候,银行放贷就更加慎重。而且,现在担保公司与银行的合作方式过于单一,创新担保品种不多,也让银行提不起兴趣。
担保业遭遇困境,也因为发展的外部环境还不完善。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已出台多项政策鼓励担保公司发展担保贷款,包括对部分发放小额担保贷款的担保机构实施税收减免,建立担保机构的风险补偿机制,以专项资金补贴担保机构,等等。然而实际有效推开却并不容易。拿税收减免和补贴来说,由于相关政策限制较多,不单要看小额担保贷款的比重,还要看公司的规模、贷款能力,这就使不少虽然从事小额担保贷款业务,却没有达到规模的担保公司享受不到优惠政策。
应当说,担保业的发展,能解决银行资信调查成本过高、放贷风险过大的问题,有利于缓解小企业贷款难。担保公司陷入困境,不利于支持小企业发展。此外,不少担保公司由于担保贷款等主营业务减少,将原本用作担保保证金的那部分资金直接借给企业,或者进行高风险投资,也加大了自身经营风险。
让担保业“脱困”,首先要帮助担保公司与银行建立良好的关系,当然最终只有担保公司自身实力增强、业务创新能力提高,才能吸引银行。其次,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的对象也应该更加明确和规范。为小企业贷款提供担保风险较大,风险补偿机制也应当想方设法向这些机构倾斜,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
当前,小企业融资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只有发挥担保公司、政府、银行等多方力量,建立起多层次、完善的担保体系,促进担保业的发展,才能更好地解决小企业融资问题。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张庆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