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1月5日电(记者刘铮周英峰)我国改革的历程首先从农村起步、率先在农村突破,而改革开放30年又推动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
国家统计局5日发布改革开放3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八,以详实的数据,指出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产品产量稳步增加,农民生活水平实现跨越式提高。
不仅解决了13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对世界农业也做出了积极贡献。
粮食总产超过5亿吨 主要农产品供求总体基本平衡 民以食为天,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是关系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极为重要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及人均占有量大幅增加,主要农产品供求实现总体基本平衡。
国家统计局报告指出,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后,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进入新世纪,党中央、国务院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不断加强支农惠农政策,彻底取消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对种粮农民进行直接补贴,对主要粮食品种实行保护价收购政策,农业生产持续稳步增长。
统计显示,2007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50160万吨,比1978年增长65%;肉类总产量达到6866万吨,增加6倍多。主要农产品人均占有量有较大幅度提高,2007年人均占有粮食381公斤,比1978年提高19.4%;人均占有肉类52公斤,增长4.3倍。
国家统计局报告指出,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后,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求由长期短缺转变为“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农产品供应丰富,为市场稳定和生活水平提高奠定了基础,支持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人均纯收入超过4000元 农民生活向全面小康迈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收入大幅提高,农村贫困状况大幅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迈进。
国家统计局报告指出,改革开放初期,农民收入以农业收入为主体,实物收入占很大比重。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农民收入来源市场化、多元化和非农化趋势明显。
统计显示,1978年至2007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提高到4140元,年均实际增长7.1%。以农业收入为代表的家庭经营收入比重下降,以外出务工收入为代表的工资性收入比重稳定上升,现金纯收入比重不断增长。
收入不断增长为农民生活改善提供了坚实基础。1978年,农民家里几乎没有任何耐用消费电器,更别提信息产品了。到2007年,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的电视机、电冰箱和洗衣机分别达到106.5台、26.1台和45.9台,拥有电话机、移动电话和计算机分别达到68.4部、77.8部和3.7台。
随着经济发展,国家不断加大扶贫力度。我国贫困人口已从1978年的2.5亿人下降到2007年的1479万人,贫困发生率从30.7%降到1.6%。
新农合惠及7.3亿农民 农村社会事业迈出新步伐 改革开放前,农村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薄弱。经过30年发展,有了很大改观,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村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和力度明显加大。
国家统计局报告指出,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坚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农村教育、卫生、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和改革,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教育方面,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和免费提供教科书,1.5亿学生受益;在卫生方面,改造和新建1.9万所乡镇卫生院,为1.2万个乡镇卫生院配备医疗设备;在社保方面,2007年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扩大到86%的县,惠及7.3亿农业人口;全国农村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3566万农民纳入保障范围。
农村基础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就。目前,全国通公路、电话、电和能接收电视信号的行政村比重均已达到95%以上,80%以上的乡镇有邮电所。文教、环卫和医疗也得到大幅改善,85%以上的村在3公里范围内有小学,98%以上的乡镇有医院、卫生院。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