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曾经的隔岸观火到如今的避火自保,全球金融海啸下的中国汽车市场,终究未能独善其身。美国汽车市场的萧条,逐渐蔓延到全球汽车业,在日韩车市受到重创的同时,中国车市也感受到了威胁。据香港《南华早报》报道,受需求疲弱影响,包括江淮、长安福特马自达、神龙和奇瑞在内的4家中资汽车生产商正在裁员。
报道称,奇瑞由于销量下降正在实施减薪计划,并裁员4000至5000人。
对于尚处于“繁荣”状态的中国汽车业来说,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惊诧的消息。金融海啸袭来时,中国汽车市场依旧“风景这边独好”,很多人感受不到威胁,大洋彼岸的窘况,似乎永远也落不到中国企业的头上。特别是像裁员这么大的事,在中国,往往是企业濒死时才会出此下策。当业内还在悠闲地讨论,中国企业离裁员有多远的时候,谁也不会想到,身体状况良好的中国汽车企业,却偏偏先行了一步。
如果说长安福特马自达和神龙因为合资企业的身份,受跨国企业合资方牵制,导致裁员是情非得已的话,那江淮和奇瑞这两家本土自主品牌企业的裁员,绝对能让人切身感受到,全球金融海啸即将向中国袭来的那种恐惧感。更何况,两家本土企业的经营向来比较稳健。
据了解,江淮在中国商用车及卡车市场,一直保持着良好的业绩,今年1~9月,江淮中卡以10269辆的累计销量排名全国第五,轻卡则以89218辆的销量排名第三。在前九月中国商用车销量排名中,江淮以4.83%的增长率排名第四。
与江淮相比,奇瑞在乘用车市场的发展势头则更为强劲。今年1~9月,奇瑞的乘用车销量排名全国第五。良好的销售业绩与“不合时宜”的裁员形成了鲜明的映照。在全球金融危机下,中国汽车企业的迅速反应,无疑让人产生一种预感,中国企业的日子将不好过了。
有趣的是,面对裁员“传闻”,几家汽车企业对媒体的解释都十分相似。不是“减少生产富余人员的结构性调整”,就是“末位淘汰制的正常调整”,与美国三大汽车企业公开透明的裁员减产公告相比,国内企业仍是犹抱琵琶半遮面。
从4家“裁员”企业的“辟谣”公告来看,当中难免有大事化小的意味。毕竟这样的“负面”消息,对企业的形象是不利的,甚至可能影响到投资和市场。但从更深的角度看,汽车业的裁员,无疑也给人们提了个醒:在全球金融海啸的影响下,中国汽车企业想独善其身很难,想维持这几年来百试不爽的经营策略,轻松地获取暴利,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了。
前些日子,“合资品牌与自主品牌谁死得更快”的争论,成为汽车业内的主要话题。这种建立在悲观立场上的辩论,实际上并不适合放在车市中来谈。正如楼市微降,房地产商就无病呻吟一般,这样的舆论氛围,只会催生出更多的泡沫。“救市”的目的并不只是为了一个行业,更何况,充分市场化的汽车市场,远不需要“救市”。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1~9月,占国产汽车七成以上的乘用车共销售510.32万辆,同比增长11.36%。值得一提的是,当7月、8月销量暂时回落,业内悲观情绪弥漫的时候,9月销量突然出现反弹,乘用车共销售55.28万辆,环比增长22.49%。特别是自主品牌轿车,9月共销售10.05万辆,占轿车销售总量的26.55%,占有率较8月的23.16%有所提升。奇瑞仍居乘用车企业前十位,比亚迪也迅速上升进入十强,令人眼前一亮。
尽管中国经济增长减速、股市低迷导致国民财富缩水等因素,仍将降低消费者购车需求,连续不断的降价也会让潜在购买需求更多转化为持币观望,但中国车市整体上升的势头是不会变的。不论是整车企业,还是零部件企业,除了出口和海外事业情况严峻之外,中国市场仍是最安全的避风港。当然,从几年前“井喷”时期的暴富,到如今的维持生存、争取小康,反差是很大的,优化成本、保持较好的盈利水平,也是一些企业在利润下降的时候,采取裁员措施的初衷。
有专家表示,裁员将会从整车厂商,迅速波及上下游产业链条上的大小企业,目前虽然不能准确预测这次裁员潮的规模,但是随着市场危机的加深,裁员将成为企业经营中的一种常态。
不论是合资企业调整年初销售目标、公布减产减量计划,还是自主品牌企业精简、裁员,无一不是“量力而行”的做法。中国汽车市场仍处在繁荣阶段,在繁荣市场的任何调整,都不可能造成市场“危局”。跨国企业需要中国市场来弥补自己在全球市场的损失,他们最不想放弃的就是这里。自主品牌企业需要获取更大的生存空间,能达到26.55%的市场占有率已经很不容易,此时更不能有所松懈。庞大的市场空间催生了激烈的竞争环境,但最终绝不会以悲剧收场。(王超)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