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国际宏观经济形势影响,今年是沈阳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面临新挑战的一年,集中体现在能源、原材料价格、土地价格的快速攀升,环保准入条件的日趋严格,劳动力价格的不断上涨等方面。随着要素成本的上升,众多非公企业尤其是小型、微利型企业成本快速上升,利润空间明显下降。
面对困难,沈阳非公经济企业转变发展思路——选择变“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利用观念、技术创新等来加速实现产业、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立足做优发展空间,切实把空间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战略举措的实施,使沈阳市已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良好的对外形象。今年前三季度,沈阳一方面招商引资驶入“快车道”,项目拉动固定资产投资的作用明显加大;另一方面县域经济百花绽放,成为前三季度非公经济的亮点。
最近,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带队招商,抓大项目、搭建招商引资平台,对重大招商引资项目派专人协助企业办理前期手续,实行全程服务。这些举措,全面提高了沈阳市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水平。前三季度,全市共组织招商团组281个,参加招商人员910人,赴江、浙、鲁、闽、粤、沪、鄂、湘等30多个城市,分别召开67个专业招商会议,来访企业1493家,洽谈了1619个项目,共引进完成规模以上开工(注册)的内资项目1724个,引进资金(外埠总投资额)948亿元,已调入资金306亿元;其中工业项目1189个,占引进项目总数的69%;现代服务业项目377个。市委、市政府做优发展空间战略的实施,使空间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的效果开始显现,国内优势企业(项目)加快了集结落户。这些项目具体表现为——一是规模不断增大。前三季度亿元以上项目占引进项目总数的8%,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19个。二是质量不断提高。低消耗、低污染的清洁能源项目增多——如沈阳瑞祥风能设备有限公司项目,大唐风电项目,龙源和平风场项目,宏德热能项目;推动县域经济不断发展的农产品深加工项目也不断增加——如康平县引进的江苏雨润集团的禽类深加工项目,辽中县引进的沈阳禾丰水产饲料公司项目,新民市引进的肉禽加工基地项目等都有一定的规模。(下转4版)
(上接1版,)三是现代服务业项目不断增多——如投资17亿元的东北物流中心项目,投资14亿元的东亚信永国际会展中心项目,促进了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非公经济领域如此多的项目落户沈阳,拉动了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促进投资结构的优化。据悉,前三季度非公经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58.2亿元,占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73%。
今年,农产品加工业成为沈阳非公经济“主角”,县域经济活力明显增强。前三季度“三县一市”经济继续保持前两个季度发展态势,以高于城区、郊区和开发区的增速快速增长,在全市非公经济增速趋缓的大背景下,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保持在30%以上,成为前三季度非公经济的亮点,促进了区域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前三季度总量指标和效益指标增速均保持在40%以上,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全市新上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项目150个。其中投资3000万元以上项目74个,占新上项目数49.3%,投资亿元以上项目19个。项目主要集中在林产品、肉禽、饲料、粮油、食品和蔬菜加工业。前三季度,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实现营业收入58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7.3%。
本报高级记者马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