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教育边缘化 新课改亮点失色
本报讯 作为对学生进行爱家乡教育的重要课程,曾为义务教育阶段新课改亮点的地方教材目前处境尴尬,发展前景岌岌可危。昨天记者从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获悉,地方教材实验在一些区县的某些学校处于边缘化境地,作为课任老师也是教哪一科的都有。
根据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课程发展研究中心对全市11个区县自主开发并通过义务教育阶段地方教材共37套的调查显示,虽然地方课程已经进入大多数区县制定的课程计划并列入学校的课程表中,但学校实施情况不容乐观,由于不是学校教学的主科,也没有列入中考科目,因此一些地方课程有名无实,课时常被占用,在一些区县的某些学校,地方教材实验已经处于边缘化的境地。
调查还发现,曾经因作为对学生进行乡土教育而被誉为新课改亮点的综合类地方教材,目前却面临着严重的师资兼职化的尴尬,《顺义——我可爱的家乡》、《通州区社会》、《爱我昌平》、《美丽的石化城——燕山》等,其任课教师学科背景五花八门。比如《朝阳》的任课教师在不同的学校分别由历史、地理、体育、语文、政治、音乐、劳技、化学、信息、外语等学科的教师任教,其中地理教师占40.35%、历史教师占22.81%;《走进昌平》主要由班主任、品德教师、科学教师等兼任;《顺义——我可爱的家乡》专职教师仅占该课程任课教师总数的7%。
“由于综合性地方教材本身涉及多个领域,而现有的各学科教师都是单一学科背景,难以适应综合性地方教材的教学,再加上兼职教师所兼科目较多,工作任务繁重,备课和教学难度很大,”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课程发展研究中心有关老师说,“另外,不少地方教材的实施需要通过参观、实地考察甚至野外考察等校外实践的方式进行,而学校又缺乏必要的经费支持,这也影响到地方教材的顺利实验。”
在学生乡土观念日益淡化的今天,地方教材在对学生进行了解故乡、热爱故乡等方面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为了拯救有名无实的地方教材,研究者建议教育行政、教研、科研部门实行“三位一体”的地方教材管理模式,加强对任课老师的培训,配备专职教研员,定期组织有关地方课程和教学的论文、案例、课件等征集、评选和交流活动,加大经费支持力度,为任课老师提供尽可能丰富的辅助教学资源,从而推动地方教材实验深入开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