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挂职,要在深入实际、攻坚克难、应对复杂局面中锻炼成长 纵观干部挂职的发展历程,越来越多的干部认识到:挂职锻炼不仅仅是写在简历里的几行字,而是提升执政能力的重要抓手。
复杂的国情和发展的重任决定了干部队伍必须是一支阅历丰富的队伍。
中国处在发展黄金期和矛盾凸显期,各级领导干部对这个阶段的社会特征、社会风险、社会形态、社会矛盾把握得准不准、理解得透不透、处理得当不当,直接影响到干群关系、党群关系,直接影响到党的执政安全,直接影响到社会的长治久安。从干部队伍的现实状态来看,的确有些干部在面对一些问题、一些矛盾、一些变化时,心存困惑、思有疑虑、行有犹豫。个中原因,除了理论知识欠缺外,还与其基层工作经验不足、基层情况了解不多有很大关系,正所谓陷入了“经验恐慌”状态,对此需要高度重视。
锻造“三门干部” 国内外交织的矛盾和发展的难题,对新时期干部的认识能力和决策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中国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日益分化的社会群体,以及日趋激烈的利益诉求,考验着各个层面的干部队伍。一个什么样的行进中的中国,不是从书本上就能获知的;一个什么样的变化中的社会,不是呆在机关里就能获知的;一个什么样的交织中的矛盾,不是袖手旁观就能获知的。“事非经过不知难”,挂职锻炼,就是要让广大青年干部在“经过”中知难、悟难、解难。
新时期中央对干部的来源和结构保持着清醒认识。不可否认的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多年来,大量当过乡村书记、走过千家万户,乡土情结很浓的“乡土派”干部因年龄等原因逐步退出了基层领导岗位。这些能与群众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大声说话的“泥腿子”干部,代表了一个时代。他们学历不高,但经验丰富;他们大道理不多,但说话群众爱听;他们权力不大,但在乡村威望很高。长江后浪推前浪,当这些干部由“一线”变“二线”时,大量进入国家公务员队伍的人员基本上都是“三门干部”(即家门、校门、机关门),这是当前干部队伍的一大现实特点。
“三门干部”的大量出现,是干部队伍整体转型的必然阶段。这个类型的干部学识丰富,思维活跃,见解深刻。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成长的路径是“门到门”,所以一个先天的不足是,缺乏对基层的了解,与群众之间客观上存在一定的隔膜感。有些干部在主席台上“头头是道”,但走进社区却“群众语言不多”;有些干部发展经济劲头十足,但做群众工作却“望而却步”;有些干部车里来车里去,隔着玻璃窗了解情况;有些干部老板朋友高朋满座,但群众朋友却寥寥无几,等等。少数干部甚至出现了做群众工作、基层工作的本领恐慌症,群众从前门来,干部从后门溜。长期执政的使命要求干部必须是善于驾驭各种挑战、直面各种矛盾的队伍。显然,挂职锻炼,成为“三门干部”熟悉社会、了解国情、磨练意志、开阔眼界、提高本领的有效途径。
干部来源重心下移 干部作为最重要的执政资源,最重要的人才资源,如何盘活,挂职锻炼给出了具体的思考方向。
中西部地区一直备受“人才短缺”、“孔雀东南飞”的困扰,针对这种情况,中央相关部门启动了“博士服务团”挂职活动,给这些地区送来了人才支撑。很多博士就是中央国家机关的处级以上干部,他们从大机关投身到火热的发展一线,思想上受到很大震动,零距离的观察也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机关工作的真谛。一部分博士经过3年的实践作出了留在当地工作的选择。挂职留下来的干部,比委派干部的工作意愿更加强烈,吸引他们的是那些渴望发展的眼神和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目前,干部挂职出现了“下挂”(机关到基层)、“上挂”(基层到机关)、“平挂”(东中西部之间、部门之间、企业机关之间)等形式,挂职锻炼搅动了干部队伍的“一池春水”。很多挂职干部反映,动手解决问题比看多少书,都要给人以收获,给人以教育,给人以启迪。
挂职锻炼,给了很多干部一个体察社会的窗口,虽然有时挂职只有短短的1年,但思想上这扇窗永远不会再关上。
干部的来源与干部的思想来源,是新时期干部队伍建设要考虑的大问题。种种迹象表明,根据中央要求,有关部门对干部来源问题正着手制度化安排,近年来进入社会视野的大学生村官就是执政党拓宽干部来源的一个战略选择。耐人寻味的是,这项工作是由各级组织部门直接来抓,这就向社会清晰地表明,未来干部的成长路径“由下到上”是一个主渠道。出身“工农子弟”并不能必然解决干部对“工农”的感情问题,把学有所成而又有志于到基层接受挑战的大学生放下去,这是培养年轻干部基层感情、工农感情的有力抓手。
干部来源的重心下移,把基层和生产一线作为培养锻炼年轻干部的基础阵地,给了干部队伍一个强烈信号,谁到基层去,谁到艰苦地区去,谁到最需要的地方去,谁就有可能成为未来的中流砥柱。从根本上说,大学生村官也好,挂职干部也好,都是解决干部的思想来源问题。干部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执政行为;干部有什么样的思想来源,就会有什么样的认知方向;干部有什么样的思想养分,就会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一个在前进道路中面临很多艰难险阻的大国,基层的创造和人民的首创精神是治国理政的思想来源,执政党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不能切断这个思想源泉,应对任何挑战、解决任何问题都要有躬身问计的勇气和习惯。挂职锻炼,推动干部朝这个方向努力。
警惕“空挂”倾向 走出功利心态是挂职干部直面的挑战。在挂职干部中,有的不久提拔了,有的作为后备干部去培养,有的被委以重任,这些现实的安排多少给一些挂职干部带来心理上的暗示,即挂职等于提拔或重用,进而滋生功利的心态。
在功利的趋势下,挂职就容易走样。比如把挂职等同于拉项目,把挂职等同于拉关系,把挂职等同于跑资金,把挂职等同于撑面子,等等。这样做的结果是,少数挂职干部成天围着酒杯转,成天在空中飞,成天往机关跑,接触群众少,接触矛盾少,挂职变成了“空挂”。这是一个值得警惕的倾向。
当然,也应该看到,绝大多数挂职干部能够把挂职作为一次难得的人生经历,认真对待。这种氛围正在形成,一些地方出现了竞争挂职的态势,甚至要通过公开选拔、好中选优来选择。竞争的态势表明,挂职锻炼,正在成为干部成长的一个思想认同,这种有组织的干部成长路径安排,也被越来越多的干部所接受。
从过去的组织动员到现在的干部热烈呼应,挂职锻炼,正在成为干部增长阅历的内在需求。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执政党通过源源不断地输送干部到基层和艰苦地区经受锻炼,源源不断地吸收基层创造,源源不断地丰富驾驭各种风险的阅历,必然能够建设一支善于治党治国的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航船始终带向正确的方向。(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郭奔胜) (来源:瞭望)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