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编辑注)12月19日晚,北京中关村推出了风景盛宴,迎接圣诞、元旦等节日到来。 中新社发 郑雄增 摄
北京中关村。 中新社发 Nelson Fan 摄
中新社北京十一月十三日电 题:中国智慧地标:中关村春色关不住
中新社记者 沈嘉
美国聚集天才脑瓜的地方在硅谷,中国,则是在中关村。
从二十年前,中关村冲破体制的坚冰开始,这艘命名有些乡土气的科技航船就在创新的水域上一往直前,因作为中国科技创新领航者的身份而备受关注。它留下的粼粼水迹,正折射出中国改革开放的波涌。
就地理而言,中关村居于北京西北一隅,距离天安门广场不到十五公里。
宽阔的街道把两个中国的科技地标和政治中心连接在一起。
二者在心理上的距离并非一开始就接近。对于拥有悠久历史的北京皇城来说,中关村并非天生的宠儿,它只是胜利者步入紫禁城的陌道。那时的中关村只有稀稀落落的人家和京城官僚、太监们留下的坟冢。
一九七八年三月,中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人们称之为“科学的春天”。从那时起,科研者心中渐有暖意。大地之下,潜伏着亟待喷涌的创造欲望。
这个蕴藏无数能量的盒子在十年之后的春天被打开。
北京,白颐路,并不繁华的街道,很多东西正在改变。十几万个绝顶聪明的脑袋正挤在科研与教学的体系内,像挤在一辆沙丁鱼罐头似的公共汽车里。每个人都想透口气。
段永基、杨元庆、王志东、王文京……一批批的科技人才都从封闭的空间走上街头,奔波却迸发活力。从中关村开始,中国人逐渐接受了“知识英雄”这个名词。
一九八八年,中关村成立了科技园区。在以后的二十年里,它把“电子商品一条街”变成中国的“新硅谷”。
中关村以先行者的姿态标注了中国科技创新的历史。一九八八年,中国国务院批准,北京率先试验了以税收优惠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扶持政策,中关村开始尝试冲破计划经济的坚冰。
二000年,根据“法无明文禁止不为过”的市场经济法治原则,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出台,其后,中国第一家不核定经营范围的企业、第一家有限合伙制创业投资机构、第一家科技成果占注册资本百分之百的企业、第一家中国自然人与外商合资的企业出现在中关村。
中关村科技园区成立二十年间,高新技术产业保持了百分之二十五的年增长率,总收入目前已占中国五十四个国家高新区的七分之一,承接的国家重点科技项目占中国四分之一以上。
现在的中关村,不再只是兜售这个星球上最新问世的电子产品,而是开始兜售领先的自主创新技术。
进入新世纪后,中关村开始按照自己的定位和规划向国际前进。现在,中关村正在从与外商合资、合作办企业向并购外国企业和境外上市转变,从联想收购IBM的个人计算机业务开始,本土企业在跨国并购之路上求索;中关村在境外上市的企业达到五十三家,占其上市公司总数的一半;由中关村主导创制的国际标准达十四项……
就历史来说,中关村可以被看做中国局部的一个缩影。在二十世纪的最后二十年,中国打碎了精神枷锁,不仅战胜了饥饿,还让自己成为全世界最庞大的“制造车间”。在二十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国又急切地渴望拿下新技术的高地,把“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
在未来,中关村仍将值得关注的中国地标。它的历史告诉人们,很多时候,放下的是枷锁,得到的是世界。
(责任编辑: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