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合作战胜危机
汪时锋
编者按
没有人预料到,发端于华尔街的次贷危机在2008年急转直下演化为金融崩溃,颠覆了全球金融行业,并对全球金融和监管架构提出巨大的挑战;金融危机向经济危机的演变,正将全球经济从持续多年的快速增长中拉回,不久前尚在耳边的Decoupling(脱钩),已彻底被Re-coupling(重新挂钩)所取代。
由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中国世界经济学会联合主办的“世界经济与中国2009:变化中的世界和机遇”国际研讨会2008年11月14日在北京中苑宾馆举行。《第一财经日报》作为独家协办媒体,全程参与和报道会议。
2009世界经济和中国九大悬念
●全球金融危机将如何演化?金融市场是否已经稳定下来?从目前情况看,恐怕尚未稳定。
●全球经济衰退会有多深?IMF的估计非常悲观,全球经增长率只有1%;但也不乏乐观的观点。
●金融市场的危机将如何进一步影响实体经济?乐观的观点认为,目前问题来自需求,但供给依旧很健康,只要需求恢复,全球实体经济将很快恢复;但悲观的观点有不同解读。
●美元汇率的前景如何?由于其他经济体的经济可能更糟,美元汇率在未来12~18个月也许依旧会走强,但长期来看走弱的可能性更大。
●全球未来将面对的是通胀,还是通缩?从全球金融资产缩水的角度看,我们面临的将是通缩;但从美国不可避免多印货币的预期来看,通胀风险犹存。
●全球金融架构如何重构?有人提出新布雷顿森林体系,有人提出中美汇率锁定,有人期望IMF扮演更核心的角色,无论如何,全球协作必须得到加强。
●中国在全球金融架构的重建中应当发出怎样的声音?这取决于中国决策者的视野、勇气和智慧。
●中国经济下滑的幅度有多大?到底是U形,还是V形?依旧存在不确定性。
●中国和美国两大经济体在未来如何实现“再平衡”?结构调整看来都不可避免。
作为美国新当选总统奥巴马的顾问,虽然劳拉(Laura D’Andrea Tyson)反复强调自己的发言独立于新政府的政策纲领,但她所最为担心的信心缺失难免是美国新政府所考虑的头等问题,同时对经济的直接需求拉动也可能是美国在金融救援后的政策取向。
在过去的几个月中,美联储和美国财政部紧锣密鼓地对挣扎在危机中的企业展开了大规模的救助。劳拉认为,2009年世界经济肯定不好,而且持续危机的时间会更长一些,政府必须注资来改善某些机构的资产质量,同时必须有能力通过贷款、对企业担保和直接投资来提高内需。
美国政府在三季度发行了5500亿美元的国债,第四季度计划发行5700亿美元的国债,但第四季度深陷危机时的利率水平比第三季度还要低,有鉴于此,劳拉自信地认为美国对外融资的能力依旧可持续,在可能到来的更深程度的衰退中,财政政策将替代货币政策将美国拉出泥淖。
作为一位远见务实的经济学家,她强调此次经济危机只是美国短期内的问题,中长期的危机在于美国居民消费增速同收入不匹配、养老金的不足以及医疗系统的缺账。劳拉明确表示美国金融危机的处理要同经济结构的纠正相结合,这对中国亦有借鉴。
劳拉相信,全球合作才能取得战胜危机的共赢局面。
亚洲金融危机镜鉴
胡刘继
“在金融危机发生时,应该对核心金融机构重新注资,不能让它们破产。”美林证券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邦德(Timothy James Bond)在会议上指出。
他表示,经济部门稳定是大家听到的最大呼声。其实我们可以做很多的事情,可以出台20个不同政策来解决金融系统的问题。比如瑞典采取的措施,第一,快速行动,对某些国家来说不能太慢。第二,亚洲金融危机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强迫一些金融机构破产。但对于核心金融机构应该重新注资,不要让他们破产。什么是核心金融机构?那些投资银行就属于这些金融机构。第三,要保证金融机构的流动性。现在美联储正在关注这些问题,需要对他们进行重新注资来保持这些金融机构的活力。
他指出,在这个时候,国家需要出台一些支持性的宏观政策,这点是毋庸置疑的,其次需要设法改进资产的质量。
内需之辩
周静雅 胡刘继
“在整个后泡沫世界环境中,我们一定要远离以前的做法,因为政府以前的做法是不奏效的。”摩根士丹利亚洲主席斯蒂芬·罗奇(Stephen Roach)在“世界经济与中国2009:变化中的世界和机遇”国际研讨会上表示,中国需要更加可持续的经济扩张,政府应把重点放在拉动内需上。
罗奇表示,世界经济在上一个10年里经历了很多泡沫,主要是因为货币政策非常糟糕,尤其是美国,美联储过于关注通货膨胀。罗奇认为,在技术快速变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央行不应过度关注通货膨胀的数字,反而是资本市场上经常有过激行为发生。
针对这场危机,罗奇认为这将导致美国消费、亚洲供应的全球经济增长模式的不可持续。由于信用和房地产市场两大泡沫的破灭,储蓄为零的美国消费者面临着被“烤”的局面,需求严重下降。其次,尽管很多亚洲经济体出了大量措施改善经济基本面,但在过去10年中,这个地区包括中国却更依赖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罗奇认为,这对于中国是一个机会也是一个挑战。
中国要把重点放在拉动中国内需上。“中国需要更平衡的发展,需要更加可持续的经济扩张。”罗奇表示。
和罗奇的观点有所不同的是,UBS全球新兴市场高级经济学家安德森(Jonathan Anderson)认为,过去四五年中,中国的消费者在耐用消费品方面的支出开始增加,但在非耐用消费品方面的支出开始在减少,将来很难促进中国消费者的进一步消费。
他说,如果看一下中国的消费占GDP的比例,就可以看到过去的四五年当中,消费在不断下降,而投资在不断上升。这就会达成一个明显的结论:消费者这方面出了问题,消费者这方面应该做一些事情了。事实上,从家庭用户调查情况中会发现,在过去四到五年当中,耐用消费品的开支在增加,主要是在住房和汽车方面的增长非常快,这主要是家庭的消费。
“机”大于“危”
汪时锋
总体而言,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总裁盖尔(Gail D. Fosler)仍是一个经济的乐观主义者,但这种乐观是建立在对世界经济百年来发展的判断上。
从长期趋势来说,经济衰退是经济进程中非常正常的一部分,它也是一个经济倾斜的过程,但这绝对不意味着世界到了最终的危机和发展末端。
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也在前所未有的互联网泡沫破灭后出现了紧急的衰退,那两年的美国GDP增速保持在-1%到-1.5%左右。就现有数据来看,美国的GDP还没有出现负增长,这也支持了盖尔对短期内的判断,即这次危机比20世纪90年代经济危机的情况还要好一些,目前还没有显著伤害到实体经济。
但从中期来看,盖尔担心,过去支撑美国消费的信贷扩张将转向信贷紧缩,这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将可能是危险的。汽车工业可能成为实体经济危机的发端。危机时间会持续得长一点,但整个下跌幅度不会特别深。
作为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的总裁,连续四年获得全美最佳宏观经济预测的经济学家,她认为,当下经济的风险在于企业家信心的缺失。
盖尔所在的组织最近对全球主要公司的CEO做了调查,8月份这些CEO仍坚定认为经济增长第1位的因素在于商业信心,但在最近几个月需求下降的颓势下,商业信心则被这些企业家放到了第31位重要因素的位置。
“‘危机’中‘机’的部分可能比‘危’更大,信心的缺乏使得企业界采取了非常审慎的态度,事实上到了今年年底、明年年初,如果信心能够恢复,经济也能恢复,但企业界担心的不是经济放缓,而是大萧条的出现。”盖尔说。
与国际间相比较,盖尔坚定不移地认为美元会走强,因为目前美国的主要竞争对手——欧洲下滑情况还没有1992年那么严重,但欧洲目前已经要迈入经济萧条的门槛了,新兴市场国家做的要比发达国家要好得多。
[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