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世纪以来,欧洲探险家一直梦想能探索通往东方的新航路,在成功打通北极航道之后,他们却发现因冰盖的阻挡,这些航道实际并不具备商业航运价值。不过,这种情况却因近年来全球变暖而发生了重大的改变,特别是北冰洋海冰加速消融,被誉为新的“大西洋-太平洋轴心航线”的北极航道开始若隐若现,这引发了全世界的密切关注。
黄金水道 北极航道由两条航道构成:加拿大沿岸的“西北航道”和西伯利亚沿岸的“东北航道”(又称北方航道)。
西北航道指的是东起戴维斯海峡和巴芬湾,向西穿过加拿大北极群岛水域,到达美国阿拉斯加北面波弗特海,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一条航道。这条航道由7条路线组成,7条路线均是潜在可行的。西北航道一直被喻为北冰洋“圣杯”,借喻传说中耶稣最后晚餐所用之杯,以彰显其黄金水道的地位。
对应的东北航道主要是指从俄罗斯西端的巴伦支海,沿西伯利亚岸边,向东到太平洋的楚科奇海,直至东北亚的航道。在地域上,航道穿过北冰洋的5个海域,即巴伦支海、喀拉海、拉普捷夫海、新西伯利亚海和楚科奇海,经过约10个海峡,沿线有4个重要港口及4条主要航线。
今年8月中下旬,美国宇航局的卫星照片显示,至少在12.5万年以来,西北航道和东北航道第一次同时冰融开通,海冰专家将这些图像形容为“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代表人类史上首次可绕过北极开展商业航行,由此引发了新一轮北极航道开发热潮。
位于北冰洋的西北航道和东北航道是联系亚、欧、美三大洲的潜在最短航线。北极航线在航程等方面与其他航线相比具有较大优势。
通常情况下,从欧洲到太平洋有3条主要航线,分别为经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和非洲好望角到达太平洋。整体而言,从东北亚前往欧洲或北美东岸,取道北极航线比取道苏伊士运河或巴拿马运河可减少航程40%以上。例如,从德国汉堡到日本横滨之间的海运距离只有6900英里,而通过苏伊士运河则要走11430英里。虽然北极航线存在海冰问题,但仍可缩短航期,降低成本,并相应减少航运中的能源消耗。
近年,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等传统航线已出现拥塞并存在恐怖袭击、海盗等安全隐患,北极航线则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随着北极夏季冰融的加速,北极航运更将省却冰阻导致的航期延迟和破冰成本等额外费用,使通过其的航运省时、省力、省钱。个别国家的航运公司早已摩拳擦掌,等待明年夏天驶上这条“黄金航道”,北极的商业航运时代呼之欲出。
西北航道:加美龃龉 自1880年加拿大从英国手中接过北极群岛后,从1903年起便在北极群岛水域展开探险和巡逻。在1945年前,加拿大政府曾多次派皇家骑警对西北航道水域进行巡逻。长期以来,加拿大一直声称对西北航道拥有主权。
另外,由于西北航道是美国将阿拉斯加的石油运至东部市场的捷径,冷战时期还是美国核潜艇往返北冰洋的重要通道,因此,美加两国长期以来就西北航道的国际地位存在分歧。美国认为,西北航道是一条国际航道,各国均有权“过境通行”,加拿大的意见则恰恰相反。
早在1956年,当时的加拿大东北事务部长在众议院的听证会上就指出,加拿大的东北主权不仅及于陆地,也及于水域。1969年加拿大前总理特鲁多再次强调北极群岛水域是加拿大内水。1970年加拿大政府正式宣布西北航道既不是国际通道,也不是公海。加政府认为,因为西北通道没有商业航行的历史,不符合国际海峡的法律标准。但美国政府仍然拒绝承认西北航道是加拿大内水的法律地位,认为这是一条国际通道。美国的拒绝也包括不承认1970年《加拿大北极水域污染防治法》的地位。
2007年8月20日,美国总统布什在与加拿大总理哈珀和墨西哥总统卡尔德龙举行一年一度的北美峰会时重申,美国坚持西北航道属于国际航道。布什同时表示,美国并不质疑加拿大对其北极岛屿拥有主权,美国支持加拿大为行使主权而进行的投资。
今年8月27日,加拿大总理哈珀在北极地区波弗特海沿岸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凡驶入“西北航道”的船只必须在加拿大海岸警卫队登记备案。他说,“一些国家可能原则上反对我们的做法,因为他们不承认我们(对西北航道)拥有主权”,但在北极地区“确立某种权威,某种环境方面和商业方面的权威,最终符合所有人的利益”,而新登记制度“向世界清晰传递了这样一条信息”。他呼吁各国船只遵守新规定,因为加拿大正着手“增加海岸警卫队船只数量,增强拦截和扣押违规船只的能力”。
此前,加拿大对西北航道的单独占有已经引起了国际不满,包括美国、欧盟在内的多数西方国家认为,北冰洋水域是国际水域,不应归任何一个国家单独所有;西北航道是国际航道,而不应该为加拿大独占。美加之间的“特殊关系”对加拿大的主权追求也是有所影响,在拒绝接受美国观点的同时,加拿大也意识到美国在该地区的“特殊利益”。它保证西北航道为所有国家的船只开放,但需遵守加拿大政府所规定的要求。短时期之内,关于西北航道归属问题还将僵持不下。
东北航道:美俄争端 东北航道是联系大西洋和太平洋港口的重要航道,是俄罗斯西伯利亚许多城市的生命线,大量燃料、食品和其他物资经由这条航线得以补充。
数十年来,东北航道一直是美苏(俄)在北极地区最有争议的政治问题之一。美俄在航道的管辖和法律机制方面存在明显的分歧。美方主张,航道涉及到的冰封区域的海峡是国际性的且适用于过境通行;而俄方声称,这些海峡属于俄罗斯内水。由此,美俄双方均以维护国家安全利益为由,来支撑和坚持各自的立场。
苏联、俄罗斯将此航道视为国内交通路线,主张其有权建立对外国船只和军舰在航道航行的制度,而维利基茨基海峡、德米特里·拉普捷夫海峡、红军海峡等被俄视为内水,过境通行或无害通过均不适用。苏联对东北航道实施了严格的管辖,在海商部内专门设置了东北航道管理局,负责航道管理事宜。
1967年苏联拒绝美国海岸警卫队“东风号”进入东北航道,理由是该船可能是一艘军舰,未提前30天提出申请并获得许可而穿越苏联内水。但美国并不接受苏联的立场,于20世纪60年代多次自行在东北航道航行,苏多次通过外交渠道向美交涉。两国就此进行了两轮双边磋商。磋商中,美认为苏北部海峡应适用国际海峡航行制度,外国船只应享有过境通行权或无害通过权,苏则否认这些海峡是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磋商并未达成协议。1985年苏联在东北航道实施直线基线法,一些海峡被宣布为内水。
挪威、瑞典和美国等一直坚持国际通行权利,遭到苏联多次拒绝。1987年10月1日戈尔巴乔夫在摩尔曼斯克讲话后,东北航道对外开放,苏联收取费用提供服务。为实现对东北航道的控制,1984年苏联连续出台了两个法令,“专属经济区布告”和“东北区域自然保护布告”,而1990年苏联部长会议颁布“北极自然保护法”。而到了俄罗斯时,俄法律要求过往船只事先取得许可,强制使用俄罗斯破冰和导航服务,收取高额费用,引起了有关方面的不满。
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北极冰层加速融化,东北航道的巨大商业航运价值逐渐为人们认知。今年8月下旬,西北航道和东北航道第一次同时打开,再次引发了北极开发的热潮。2008年9月,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在国家安全会议上表示,开发北极资源是俄罗斯能源安全的保障,俄罗斯的首要任务是将北极变为“俄罗斯21世纪的资源基地”。针对俄罗斯在北极的频繁动作,美国、加拿大、丹麦等国家先后联手组队前往北极地区考察,另外美加决定建立新联盟,搁置彼此在北冰洋问题上的领土争端,从而联手对付俄罗斯的北极挑战。
航运的可行性尚不足 2005年,俄罗斯周围的东北航道被开通,穿越加拿大北极群岛通往亚洲的西北航道则处于冰封状态。去年,西北航道被打通,东北航道则处于冰封状态。而到了今年,两条航道竟相继可以通航了。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的专家表示:“两条通道被打通,这是一项重大的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
从航运层面来看,西北航道水域尚未形成系统的航运管理体系。关于航道开启所需的最基本的相关可靠数据资料,如气象气候、水文特征、航道情况、港口码头动态、航运安全和船舶管辖权的法律法规等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规划。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俄罗斯对东北航道的航运管理体系已经较为成熟。目前,每年夏季均有商船航行,其中北欧至喀拉海航段全年通航,运量较大。从1991年俄罗斯政府宣布东北航道开放以来,对任何国家船只采取“一视同仁”政策。另外,俄罗斯政府发布“北方航道航行指南”,现在已译成英文送达各相关国家。总体来看,涉及到运输的主要问题包括保险成本、船只设计技术的成本及操作人员技能的培训等。
从环境层面来看,北极航道主要涉及三方面问题:军事力量的存在及意外军事事故的发生如碰撞、搁浅等;放射性污染;航运期间商业船只造成的污染等。例如,1989年3月24日,埃克森石油公司的“瓦尔德兹”号油轮在阿拉斯加湾北部的威廉王子湾附近触礁,约5000万升的原油泄露。这次事故不仅使这片水域遭受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也使这一带的居民,特别是渔民蒙受了巨大的损失,而且还使得大量的海洋动物如海象、海豹、海狮等,以及40多万只本地鸟类和100多万只候鸟遭受到了灭顶之灾。虽然航道的开通存在巨大的商业利益,但也要兼顾环境与生态的保护。
从政治与法律层面来看,西北航道究竟是不是该划为国际航道存在着争议,部分东北航道究竟属俄内水还是国际航行水域也存在法律分歧。沿岸各国均通过立法,以环境保护为理由对北极航行进行严格管理与管辖。法律和政治上的不确定性,是北极航运问题的关键所在。
就北极地区而言,目前惟一能够发挥规范作用的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但《公约》本身存在诸多模糊之处,对于超过200海里的外大陆架外部界限的规定就充满争议,《公约》规定“大陆架在海床上的外部界线的各定点不应超过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350海里,或不应超过连接2500公尺深度各点的2500公尺等深线100海里”。这条包含“或”字的含混规定就是惹起争端的“罪魁”。从2001年起俄罗斯希望扩张外大陆架的法理依据就在此。但遗憾的是,“2500公尺等深线”说被国际法学界忽视了。
根据该条款,很难说清外大陆架(超过200海里的大陆架称外大陆架)的最外边界应该在那里,350海里?还是2500公尺等深线+100海里?而2500公尺等深线对于四大洋中最浅的北冰洋来说,就更加充满变数。
接二连三的极地争端冲击着现行国际机制(国际组织与国际法)的调节和适应能力。但现今时代光以武力形式开疆拓土已经很难行得通了,只能在国际法框架内寻找实现本国利益的途径和手段。在国际法许可的诸多行动(如主权宣示、军事演习、科学论证等)中,科学论证将发挥重要作用。这就是各国纷纷派出考察队,紧紧盯住北极海底的根本原因。(刘江萍管清蕾)
环球杂志稿件,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该刊联系。
(来源:《环球》杂志)
(责任编辑:马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