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创新政府管理机制的大胆尝试
——专访富阳市委书记徐文光
■观察记者 夏 燕
面对政府管理体制的种种积弊,怎样才能整合各部门力量、提高行政效率?富阳给出的答案是:专委会制度。2007年4月,当地党委政府在不改变原有机构设置及人员编制的基础上,设立了13个专委会,力图将统筹整合理念和传统的部门分工体系有机结合,打破部门壁垒,以期达到“计划一个头、土地一只口、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资金一本账、监管一条龙”的效果。
观察记者: 一年多前,富阳实行专委会制度的初衷是什么?
徐文光:富阳市委、市政府提出,要立足独特的山水文化资源禀赋,依托临近杭州的区域比较优势,走山水路、打山水牌、建山水城,实现环境再造、功能再造、活力再造,通过提升环境优势、打造竞争优势、构筑产业优势,在环境立市、山水城市的前提和定位下,打响山水品牌,最终实现富阳城市转型、产业转型、整体发展战略转型,走出一条“共性+个性”、“工厂+花园”的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科学发展之路。
要实现这个愿景,必须要有干事的氛围和高效的机制体制作为保障。而目前,地方政府的运作方式和现代新型政府理念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就是处于“亚健康”状态,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各方面表现得比较“散”和“乱”,缺乏统筹整合。具体来说,有“四个散”—
第一个是资源配置散。像我们的“三农”建设扶持资金,每年有2个多亿,由于政策没有整合,部门各批各的、各补各的,导致项目“遍地开花”、资金“天女散花”,最后是投入年年增、成效却不明显。
还有就是部门力量散。书记市长管“救火”,哪里需要哪里上,成为“救火兵”。另外,职能配置也比较散。一些部门职责不清、职能交叉、多头执法,有利的事情抢着干,不利的事情就推着走。最后是权力制约散。一方面,权力监督分散在各个部门;另一方面,很多部门都按照工作内容、对象划分管理权责,在体制上使决策、执行、监督难以分离,同时又缺乏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很多部门的权力相当集中,权力寻租的现象常常发生。
正是由于实际工作中存在的矛盾,我们才决心在创新政府管理机制上进行一次大胆的尝试。
观察记者:这种新运作机制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徐文光:去年4月份,经过上上下下反复征求意见,我们构建起了“4+13”的运作机制。“4”是指从四套班子层面,建立“工业化战略推进领导小组、城市化战略推进领导小组、作风建设领导小组和决策咨询委员会”等四个机构。三个领导小组是市委重大事项的议事机构,只议事不决策,决策仍由市委常委会或市委常委扩大会议乃至四副班子联席会议行使。决策咨询委员会是全市重大事项的决策咨询机构,由人大、政协牵头,市内外专家组成。
“13”是指从政府层面,建立“计划统筹委员会、规划统筹委员会、公有资产管理运营委员会、土地收储经营委员会、体制改革委员会、社会保障委员会、工业经济委员会、环境保护委员会、重大工程建设委员会、城乡统筹委员会、社会事业发展委员会、现代服务业发展委员会、运动休闲委员会”等十三个“专委会”。专委会的主要功能就是统筹整合资源、协调部门力量,决策前抓调研,对本委员会职权范围内的重大事项提供具体决策意见,决策后抓执行,检查督促落实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还在探索建立大党建、大纪检、大效能、大维稳、大调解、大开发区、大招商体制等等,期望把统筹整合的理念延伸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的方方面面。
观察记者:可不可以这样理解,专委会制度是在现有体制下走出的一条政府管理新路子。
徐文光:是。其实它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国家行政学院汪玉凯教授给我们打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他说大家都是一个个分散的小房间,其实都有相同相近的职能,关系非常密切,但是往往由于传统的分工、部门的分工,使得大家很难统筹协调。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他说我们是在小房间上加了一个大屋顶。这个比喻非常形象,就是这么一个道理。
观察记者:以工作为导向是专委会一个明显的特色,这和通常的领导工作小组有什么区别?
徐文光:专委会虽然是一个虚拟的机构,但在具体运作过程中,我们通过议事决策规则、目标责任体系、行动计划方案、长效工作机制、考克奖惩办法等来确保这个新机制能够得到正常运转。其中,目标责任体系内容包括做些什么、研究什么课题、完成什么目标任务等等,长效工作机制主要是一些报表制、例会制、督查制。所以专委会既是虚拟的,又是正常运转的。如果说成立了专委会,没有这些长效机制,那么这个专委会还是个空架子。
观察记者:新机制运行一年多来,成效如何?
徐文光:应该说,还是初步达到了“党委战略引导能力、政府统筹整合能力、各级各部门执行创造能力”三力合一的目的,实现了淡化部门概念、强调工作理念、打破部门壁垒的效果。具体来说,我们的决策更加科学了,执行更加有力了,监督也更加有效了。比较突出的一点是,政府领导、部门之间推诿扯皮的现象明显减少,政府的协调力有了很大提高。
像去年的“811”摘帽工作,涉及到环保、建设、水利十多个部门,我们全权委托环境保护委员会为领导单位,环保局为综合牵头协调部门,给责、给权、给钱、给人,通过艰苦努力,终于摘掉了这顶压在我们头上的帽子。还有国家卫生城市复查验收,我们全权委托社会事业发展委员会为领导单位,也顺利通过了复查验收。这两项工作,尽管难度很大,但我们书记市长花的精力并不多。
观察记者:富阳的政府管理机制创新已经走出了成功一步,也取得了初步成效,在实践过程中,是否也存在一些阻力?
徐文光:正是因为考虑到有阻力,不管怎样它都是既得利益或者是既定格局的调整,所以我们才由现实出发,从机制上来进行创新,来进行政府权力的重组,来进一步焕发政府内部的活力。所谓“神变形不变”,因为所有的机构我们都没有去触动,机制变了,活力增强了,但是机构人员没有改变。
“专委会”建立初期,领导班子包括我自己也以为,部门会不同程度地抵触或反抗,但实践证明,大部分的局长、大部分的部门领导们,还是想干事情、想干好事情的。所以他们一方面是改革的对象,是权力重组调整的对象,另一方面他们现在也感觉到自己是改革最大的受益者、得益者。因为现在所有的工作都上升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可以借势借力,借助整个市委市政府,包括方方面面的资源和力量,所以他们所在部门的工作反而轻松了。
观察记者:原有的机构为什么没有动?
徐文光:这么多年下来,一轮一轮机构改革,过去也有这种倾向,一说机构改革,首先就考虑机构撤并、人员裁减,改革对象的利益首先受损害,导致他们产生抵触情绪,这样改革的目的无法达到,改革就很难推动。我们做任何事情,特别是改革,首先是要达到目标。富阳也不是单纯搞专委会制度这么一个“单兵突进”,其实它是和其他工作联系在一起的,是一个整体推进,只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它是改革的一部分。因为现有整个体制环境不允许,我们没有这个权力,而且我们还考虑到这些部门,就算允许大规模撤并进行改编,必然触动它现有的利益格局,也会引起很大的阻力。所以我们是用最小的阻力,最小的代价,最小的成本,最小的震荡,来达到一个比较好的效果。
观察记者:关于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专委会制度,接下来还将有什么举措?
徐文光:体制改革是自上而下的。富阳是一个县级市,在目前整个体制不变的情况下,我们会对专委会制度不断进行总结和完善,下一步,有几点设想。
一方面,保持新机制的长效性。新机制往往是由强势政府建立的,容易产生“人走政息”的现象。为了走出这种怪圈,不仅要以新机制的成效来取信于干部群众,还要依靠干部群众的力量,自觉维护新机制的长效运作。还有就是扩大“专委会”范围。比如,为了避免开发区、工业功能区招商引资的无序竞争、恶性循环,把人、财、物和项目等所有招商资源整合起来,真正实现产业集聚,我们正在考虑是不是还需要成立一个招商委员会。另外,信息工作委员会、监督管理委员会等也正在酝酿当中。总之,我们会将整个内部和外部综合起来,在允许的条件下,做到最大的努力。
观察记者:有观点认为,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轻舟已过万重山”,但政治体制改革还是“山重水复疑无路”,对此,您怎样看待?
徐文光:这种观点肯定是不对的,因为政治改革伴随着经济改革一直在进行之中。政治体制改革实质上是一场民主政治改革。国务院机构改革,要求地方不要搞“一刀切”,这是英明的,在这方面确实需要解放思想,鼓励各级积极探索和尝试。
大部制改革,有人担心会是“形变神不变”,我觉得,如果理念不到位、机制不到位、配套不到位,问题仍然会很多。富阳“神变形不变”的政府管理机制创新,可能符合县域经济层面政府体制改革的实际,如果再进一步,把这种专委会制度的设置由虚变实,那就是机构的改革、体制的创新,也能够把现有部门变成真正意义上的执行机构,完全实现决策和执行的分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