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家璧生前留影。
“书比人长寿。”昨天,在赵家璧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座谈会暨学术研讨会上,几乎每一个发言的专家、学者、出版人、赵家璧先生的故交都一再提及这句先生奉行了一生的名言。
那些诚以相伴的朋友 上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学者费正清在给赵家璧的回信中写下“书比人长寿”这句话,赵家璧非常喜爱,引为至言。放眼当今出版界,虽然出书数量和速度均可算繁荣昌盛,但书市中有不少是“没有灵魂的书”。把书仅仅当作商品,而不赋予它相应的文化内涵,可能会风行一时,却不会在书架上立得久,制造这些书的出版人,最终也不会有人记得他们的名字。
原三联书店总经理、《读书》杂志前主编沈昌文说:“赵家璧是新文化运动后,真正有创造性的第一代编辑。”遥想赵家璧在不满30岁时,就已向鲁迅、胡适等名家约稿,邀请他们为良友图书公司编辑十卷本的《中国新文学大系》,蔡元培、胡适、鲁迅、茅盾、郑伯奇、郁达夫、周作人、朱自清、洪深、郑振铎和阿英,新文学初期最重要的作家几乎全都在列,赵家璧当年所做的几乎可以说是知识分子对“五四”新文学传统的第一次有意识的集体整合……
听与会人士高度评价赵家璧先生,赵家璧的儿子赵修义几度哽咽,涕泪纵横。“今天这个感人至深的纪念,不仅仅是纪念我的老父亲,也是纪念几代出版人,巴金、老舍、郑振铎……那些诚以相伴的朋友,没有他们的精诚合作,一个时期的文化出版决不可能达到这样的高度。”赵修义说,“我一直假想,如果我的老父亲今天在场,他会怎么想?他一定会说,"我只是一个编辑"、"我度过的是为了书的一生"。”
一段鲜为人知的秘密 赵家璧晚年留下60万字的回忆文字,主要收录在几部书稿中:1984年由三联书店出版的《编辑忆旧》、1986年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回顾与展望》、1991年由三联书店出版的《文坛故旧录:编辑忆旧续集》中,另外结集的有《编辑生涯忆鲁迅》(人民文学1981年版、河北教育2006年版)、《书比人长寿》(香港三联1988年版);中华书局今年重新录排、校订了《编辑忆旧》和《文坛故旧录》,三联书店也重印了《编辑忆旧》。
赵修义昨天披露了一段鲜为人知的秘密。赵家璧生前与老舍的关系最为密切,曾自称老舍为唯一的“恩友”。但从赵家璧写作时间看,《老舍和我》写于1985年,是最迟写下的回忆录,这与老舍对赵家璧一生的影响极不相称,赵家璧也因此面对了许多人的质疑。谜底究竟是什么呢?赵修义昨天作出回应:“当年《良友》解散,我父亲失业,拿什么办"晨光社"成了问题。正在家父进退两难时,老舍告诉他一个好消息:《骆驼祥子》在美的英译本成了畅销书,可得一笔可观的稿酬。之后,老舍将美元寄回以解燃眉之急,晨光出版公司因此应运而生。因为担心"老舍拿美元办出版的事情"会成为日后挨斗时最致命的把柄,父亲不仅告诉所有亲友不得将此事传出去,还一直没写回忆录。”
在学术研讨会上,著名文史研究者陈子善披露说,赵家璧生前曾写信给他,提到自己保留了700余封与前辈作家的通信,在“文革”时这些信不幸散落,这成为了老人生前念念不忘的一件憾事。陈子善呼吁,希望那些仁人志士能将其贡献出来,让这批宝贵的书信重见天日。
本报记者 陈熙涵 (来源:文汇报)
(责任编辑:廖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