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部门组织了摘棉民工专列 |
有了专利摘棉民工非常高兴 |
摘棉后的收获 |
改革深入:推动劳务经纪人制度
8年时间,进疆摘棉的“滑县模式”不断被复制、拷贝,无疑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00年,滑县政府与新疆兵团农六师103团合作,形成了从招工、运送到团场、安排工作和食宿、结算、返乡等一套完整的有序运作模式。
2004年,“河南·新疆兵团摘棉劳务合作洽谈会”闭幕会在滑县召开,河南18个市、100多个县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8个师67个团场签订了10.728余万人的劳动用工协议或意向。
而河南人进疆摘棉呈现规模化发展趋势,2006年,河南向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输送了18.3万摘棉工,摘棉工共带回劳务收入5.1亿元;2007年,进疆摘棉河南农民工人数达到20万,带回收入突破6亿元。
与此同时,甘肃、陕西等地与新疆也组织了多种形式的摘棉衔接会、劳务合作洽谈会也在紧锣密鼓进行………
效益在增加,而改革也在深入,在各方面条件已经成熟的时候,政府淡化行政手段,逐步实施市场化运作也势在必行。
劳动部门工作人员坦言,由于目前从组织上说仍属于自收自支单位,对进疆摘棉劳务输入来说,尽管免除了中介费,但要做到让各方满意,必须“赔钱做”。“从2005年开始,路费由新疆兵团出,但有时不可预料的因素很多,2006年遇到下雪,返乡的摘棉工被困在兰州,后来我们决定包大巴车去接他们回来,光这一项就赔了五六万元。”邓赞远说。
“2005年年底,我们和新疆方面决定2006年不再组织省级层次的摘棉劳务洽谈,尝试以市场为主体的市场化运作。” 河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劳务输出处副处长马玉敏如是说,省里已经在开封等地尝试实行劳务输出经纪人的做法,以后要在全省推广。
劳动部门表示,走市场化路子,政府不再大包大揽,而是担负起两方面的职责,一是信息发布,二是监管和维权服务。
“下一步劳务输出要从规模扩张型向队伍质量型转变,这个从2006年就提出了,以后不再追求人数,而是要打造一支技术熟练、人员稳定的摘棉队伍。同时要做好乡村一级的劳动服务管理工作,把问题解决在基层。”邓赞远如是说。
新疆大地,天山南北,大有可为,河南务工人员这么多年的打拼,已经形成了劳务输出的品牌优势,下一步就是如何把这个品牌做大做强。“进疆摘棉是一个特殊的劳务输出模式,对豫新两地来说,是个双赢的结果,它不仅有利于解决新疆兵团劳动力短缺问题,而且成为河南、四川、甘肃等地农民增收的一个渠道,解决了中年妇女务工问题,这个‘短平快’模式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加速了人流、物流的合理流动,成为劳务输出的新亮点。”马玉敏副处长说。
全国15家主流报网媒体联合推出大型系列报道——“改革开放三十年:那些人,那些事”。这是一个由扬子晚报发起,全国15家主流报网联合推出的大型报道,在今年我国将隆重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背景下,承担起新闻界应有的使命和责任,联动报道同一主题。今天刊出由大河报采写的《十万河南人万里赴边疆摘棉》一文。
联合报道:扬子晚报、新安晚报、辽沈晚报、羊城晚报、华西都市报、北京晚报、钱江晚报、新闻晚报、山西晚报、大河报、楚天都市报、今晚报、齐鲁晚报、新文化报
大河报独家供稿搜狐网,严禁转载。
[上一页] [1] [2]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