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经济特区是邓小平同志亲自倡导设立的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1980年的深圳还是一个贫穷落后的边陲小镇,仅有3万多人口、两三条小街道;28年后的今天,深圳已成为拥有超千万人口、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的现代化大都市。
其发展速度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史上的奇迹,印证了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战略先机。
“深圳速度”令世人瞩目 1980年-2007年,深圳GDP年平均增长26.9%,地方财政收入年平均增长36.9%,出口总额年平均增长34.3%。2007年,深圳实现GDP6801亿元,位列全国内地大中城市第四位。人均GDP在内地大城市中率先突破1万美元大关,外贸出口总额1685亿美元,连续15年居全国首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58亿元,列全国城市第三位。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深圳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起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逐步形成了领先全国的“深圳效益”。28年来,深圳逐步建立起门类齐全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体系,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物流业、文化产业等四大支柱产业,在全国经济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
用好用活政策,创造多个“第一” 28年来,深圳经济特区勇敢地充当了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深圳敲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土地使用权公开拍卖的第一槌,拉开了土地利用市场化的序幕;发行了新中国第一张股票,开启了我国发展股份制企业和资本市场的进程;率先进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和对外商实行国民待遇;率先按市场原则形成了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
今天的深圳依然在多个领域创造“第一”。在11月19日至20日于深圳召开的广东省经济特区工作会议上,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刘玉浦说,深圳将把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作为当前深圳特区改革攻坚的重要突破口,用5年时间建立起全新的现代公共服务型政府,比全国提前7年完成。
着眼全球,积极调整发展战略 在特区建立初期,发展加工贸易是优惠政策下效益最快最好的形式。但深圳没有满足于此,而是较快地从单纯的贸易活动中脱离出来,逐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其后又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不断调整目标和战略,最终将目标定位于建设现代化大都市,并朝这个方向努力推进。
深圳市市长许宗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下一步,深圳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争创一流,用世界眼光和标准推动发展,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和制度建设,加快推进产业升级和自主创新,加快推进深港合作和国际化城市建设步伐,加快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努力实现经济发展质量、效益与速度相统一,为争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模式作出新贡献。
据新华社深圳11月2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