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标志城虽然久未露面,但也没有被人淡忘。昨日有报道说,中华文化标志城山东济宁工作委员会的相关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们“一直在努力”,除了对原有方案进行整合和再论证,还在寻找更好的方案,此前征集方案时承诺特等奖奖励人民币200万元等规矩不变。
提及进度安排,人家自信满满地称,“肯定是要建的。”
犹记得在“2008社会问题十大流行语”里,中华文化标志城排名还挺靠前,紧随其后的是周老虎、带头大哥、天价头等等。现在,周老虎回家过年了,带头大哥进去了,天价头歇菜打烊了,独独这座城依旧坚挺,套用一首流行歌曲名字,《死了都要"建"》。估计“猪坚强”知道了也会羞愧得吃不下饭。
不妨简要回顾一下中华文化标志城的前世今生:今年3月1日,山东省有关领导高调宣布将在济宁建设“中华文化标志城”,并以890万元高额悬赏建设方案。随后,这个号称投资300亿元的疯狂设想,连同“69位院士支持”的炫目标签,在接下来的两会期间遭到众多政协委员的签名反对和媒体舆论的广泛质疑。社科院研究员安家瑶痛斥说,“中华文化标志城”是打着文化名义来破坏历史遗产和传统文化环境;更有委员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利用会场为地方争取资金”;坊间舆论则集中在“纳税人的血汗钱就这么被当作政绩大厦的碎石”上。
烟花三月,这300亿搭起的标志城成了最招骂的风景。3月9日,该文化城建设办北京联络处灰溜溜撤离,向全球公开的800电话也销号了。本以为是只纸老虎,该被骂回家面壁去了,哪知却悄悄练成了“金刚不坏之身”,直到今天我们才发现,这是只打不死锤不烂、不折不扣的真老虎。
吃历史软饭的多了去了,从孔子大殿到秦皇祭天广场,从老子文化园到黄帝故里,唯独中华文化标志城“鹤立鸡群”,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一个并不算富裕的县城,300亿的文化狂想,没掏到国家财政的腰包,要建;雨雪地震灾害后,还要建;全球经济下行,刺激内需正需要银子呢,它仍非建不可——真是剽悍得惊天地泣鬼神。
与曾经的周老虎比起来,中华文化标志城在“凶猛”度上也不遑多让:115位全国政协委员在《中华文化标志城项目必须再搞科学论证》的提案上签了名,还是降服不了,更别谈网友的声音了。可是,这个冠冕堂皇的计划是怎么出来的?什么力量支撑着它只建不停?财政约束呢?内部监管呢?上级部门呢?
有人觉得中华文化非“标志”一下不可,就和有的专家觉得上网6小时就精神病了一样,本来没啥稀奇。问题是事关国计民生,关乎纳税人权益,关涉程序正义与政府公信,且这种不容置疑的态度里处处摇曳着长官意志的影子,如果这只老虎都打不死,难道我们只能回家找只猫过过武松的瘾?
邓海建 (来源:晶报)
(责任编辑:李恺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