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北方,冬季自然离不开取暖。我们家的取暖史是从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始的,因为这之前家里的柴火灶除了烧火做饭外,在取暖功能上实在乏善可陈。
我出生那年,父亲买回一个当时比较时髦的蜂窝煤炉子。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一般农村家庭是不敢奢望用煤炉取暖的,一来煤炭资源紧缺,二来也没有这个“闲钱”。
然而好景不长,第二年冬天,有一天由于炉子没有封好,全家人中了煤气,幸亏父亲挣扎着爬到屋外,我们全家才捡回了性命。母亲要把炉子处理掉,爷爷舍不得,买来几节烟囱把炉子搬到他卧室去了。为了解决取暖问题,母亲只好给远在城市的亲戚去了封信,恳请人家给买了条电热毯,这也是我家的第一个家用电器。
我上学后,举家搬迁到县城。那时家庭经济状况有所好转,煤炭价格相对稳定,家里借来铁模子自己制作煤球烧,全家再也不用挨冻了。可是做饭加取暖,煤球消耗量很大,我们得经常忙着制作煤球。这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情:买煤、买胶泥,然后是浇水调匀,再用铁模子一个个地脱制,煤球半干后还要逐一立起来晒着,如赶上下雨还得遮盖。制作煤球可是力气活,常常会把手掌磨出血泡。
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上中学后,家里积蓄逐渐厚实起来。那年母亲从外地带回一台电暖气,从此我家告别了烧煤球取暖的历史。
2001年我参军入伍后,全家搬进了新盖的楼房。新居配备了暖气,由物业统一烧锅炉供暖,既省心又省力,自此我们家的取暖问题得以圆满解决。2003年,物业把原来烧煤的锅炉换成了电锅炉,使得家里的温度由原来的忽冷忽热变成了恒温。2005年,物业为小区接通了特殊取暖管道,取暖用上了热电厂发电后废弃的蒸汽,废物的二次利用杜绝了浪费,而且冬季室温由原来的18度调高到21度。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回家探父母,得知县里组织实施了旨在节能环保的县城集中供暖工程,把各种小锅炉统一关停,把地埋供热管道接到了千家万户。这项工程完成后,县城家家户户在取暖问题上都可以尽情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暖风了。
(作者系72229部队政治处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