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23日,中国公民赴美旅游首发团中来自北京的游客在导游带领下等待参观美国洛杉矶环球影城主题公园。他们是中美两国政府去年签署旅游备忘录后首批正式以旅游名义组团访问美国的中国游客。新华社特供本报图片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百姓对“旅游”一词完全陌生。逢年过节,人们安心守在家中。最先在中国观光旅游的是外国人,当时的接待全由各省外办负责。
1985年,国内各城市相继开始发展旅游业。1999年,中国出现“黄金周”,旅游开始火爆,逢年过节,出门、出城、出国观光,俨然成了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
2007年12月,国务院下发通知,取消五一“黄金周”,此后,《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出台,在游山玩水的同时,还可以拿到薪水。
“大鼻子”来咱家 董永强记忆中的旅游是从兵马俑的发现开始的。
54岁的董永强是陕西省第一代导游,他所在的西安是中国最早开展旅游业的城市之一。
那是1974年,当时中国正掀起农业学大寨运动,为了解决缺水问题,陕西临潼县成立了打井办公室。那年3月29日,在井下挖土的村民发现了一些看起来像头颅的碎片,接下来又发现了许多残肢断臂,拼凑起来近乎人的身形。
后经考古学家鉴定,确定为两千多年前的秦代陶俑。兵马俑一经发现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重视,国家文物局随即派出考古、文物专家进行现场考察,并决定由陕西省组织考古队进行发掘。
1978年,法国前总理希拉克参观兵马俑后说:“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第八大奇迹了。不看金字塔,不算到埃及,不看秦俑,不算到中国。”
兵马俑就这样将西安变成了一个旅游城市。
随着1号坑、2号坑的挖掘,秦朝军阵、铜车马等相继出土,兵马俑的名气越来越大,很快引来了外国游客。
也是在1978年,陕西省成立了旅游局,开始发展旅游业,大学刚毕业的董永强分配至陕西省外办旅游组,负责接待改革开放后首批来华游客,那时兵马俑的外围只有两个小平房,住着一些挖掘和看护的工作人员,也只对外宾开放。
一次带团,董永强为外国游客讲解了陶俑的发现、制作以及两千年前统治者秦始皇的故事。老外们听得很入神,时不时向董永强竖起大拇指,佩服中国古人的智慧。
就在董永强一行几人准备离开兵马俑时,临潼县几个调皮的孩子忽然围了上来,嘴里不停地唱着:“大鼻子、大鼻子、洋鬼子……”
董永强回忆,最开始老百姓对“旅游”很陌生,只是觉得西安城里的外国人忽然多起来,很多结伴而行。金发、碧眼的外国人在街上走,拿着相机在祖辈们留下的东西前咔嚓、咔嚓拍照。
每次见到体态特征各异的老外,老百姓们总是在不远处观望,那次不知哪家的调皮鬼竟然围着老外唱起童谣,“当时的场面有一点突然,外宾们因为听不懂汉语不停地问我,"董,快翻译一下,什么意思?"”听了董永强的解释后,外国游客明白了孩子们的用意,不但没有生气,反而一边用手摸着自己的鼻子,一边跟着稚嫩的童音咿呀地学起汉语。
旅游拉动经济 现任陕西省旅游局法规处处长赵正宁清楚地记得,1979年10月1日,临潼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正式开放。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亲自为博物馆题写了馆名。
陕西凭借兵马俑出名,游客最多时,陕西省当年的副省长孙达人亲自坐镇机场指挥调配飞机,一天当中有10趟北京飞达西安的航班,有8个航班由西安飞往桂林,即便这样仍旧解决不了问题,游客最多时,必须调动军用飞机支援。
一晃快30年过去了,如今的机场早已变了模样。1987年8月,陕西咸阳机场正式动工兴建,2003年9月启用,成为西北现代化程度最高的航站楼,居中国第四大空中交通枢纽。
旅游悦己,同时带动经济。董永强逐渐注意到,随游客数量增加,兵马俑等景区周边逐渐开始增加一些兜售纪念品的商贩,微缩后的人俑、马俑被很多游客带走做纪念品,华清池内花几分钱就可以用温泉水洗手。
1985年,董永强一个月挣20元,刚满足家用,那时中国老百姓的收入基本保持在这个水平,董永强周围的人很少有闲钱用来旅游,而在一些外国游客眼里,中国消费低,东西便宜,到这里旅游可以尽情购物。
来陕西旅游的人越多,老百姓的好奇心反而小了,马路上不再有为看“洋人”止步不前的行人,景区周边多了与老外讨价还价的商贩。原本老实的农民开始从洋人手里赚到钱了。
1981年1月5日,《人民日报》报道,西安日益成为具有历史特色的世界游览胜地。1981年1月至11月前来游览,参观的外国游客、华侨、港、澳、台同胞达5.77万人,接待国内参观人数达1000万人次。旅游外汇总收入2290万元。
赵正宁解释,我们国家的旅游与国外不同,先开展国外游后开展本国游,国内最先发展旅游的城市依托各自特点吸引外国游客,如陕西兵马俑,北京长城、故宫、颐和园,桂林山水等。很大一部分外国游客的旅游路线先到北京游故宫、登长城,然后乘飞机去西安看兵马俑,最后游览桂林山水。
1980年,来华外宾主要集中在中国七大热点地区,北京、西安、上海、桂林、昆明、重庆、新疆。截至1985年,西安一直位居热点城市第二名,仅次于首都。
1985年以后,国内各城市看好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相继开展旅游业。
根据国家旅游局发布《2007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显示,2007年,中国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三大市场保持稳定增长。全年共接待入境游客13,187.33万人次,国内旅游人数16.10亿人次,中国公民出境人数达到4095.40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10,957亿元人民币。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到此一游 改革开放初期,外地游客来到西安最常住的地方是人民大厦,还有一些旅游局、旅行社指定的招待所,小型的旅游团安排起来比较顺利,一遇到大型旅游团董永强就会犯难。因为宾馆太少,游客多的时候一个团被分别安排在两家招待所,吃饭只能在旅游局指定的涉外饭店。
为了解决游客多、旅店少的问题,陕西省开始加快修建宾馆,西安宾馆、唐城宾馆就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批发展起来的宾馆。
1984年,董永强担任国旅陕西分社导游,那一年百姓的观念开始发生变化,但当时除了公园没有什么玩的地方,兴庆宫公园作为当时西安市最大的游乐场所每到假日都爆满。
经常是一家人骑着自行车过去玩,门票一个人5分钱,1.2米以下儿童免票,园内一根冰棍5分钱、冰峰牌汽水0.12元一瓶,还要交1毛钱押金,另外存车需要2分钱。
那时,背个军用绿帆布书包,里面带上蒸好的馒头,或者用铝饭盒带米饭炒菜就出发了。“划一次船要0.25元,这在当年是很奢侈的事,一家人玩一趟花销在2块钱之内。”董永强说,只有到了冬天,大家逛公园的热情才会降下来。
1991年,董永强来到中国康辉旅行社西安分社工作,依旧没有离开翻译导游这个老本行,这一年,陕西历史博物馆开馆,可供游览的场所又多了一处。旅行社里接收的国内游客悄悄多了起来。来自北京、上海一些操着外地口音的游客,常常出现在兵马俑。
此前,只有那些夫妻两地分居,或者父母在外地的人,才有“探亲假”,只有那时才能休息、旅游,玩一趟下来少说也要花费几百元。董永强说,“要是谁家在香港、澳门有亲戚能过去探亲,那绝对会羡慕死人。”
后来单位里多了做销售的员工,经常需要出差,顺便会游览目的地城市。还有一些效益好的单位组织员工旅游,从郊游开始,接着到一些名胜古迹游览,北京、桂林、上海、西安、杭州这些以旅游闻名的城市是当年出差的热门地区。
这些相对发达的城市,旅游开展时间长,观光、交通、住宿都相对成熟,另外景区的名气大,很多老百姓没有亲眼见过故宫、长城、兵马俑、西湖,渴望亲自游览。
1991年,家住内蒙古的销售员李素兰第一次因公出差来到北京。怀着激动的心情走出火车站,接着就被眼前人头涌动的热闹景象震住了,33岁的李素兰虽然是带着任务到这里,面对这座热点旅游城市仍旧选择挤出两天时间游览。
李素兰拿着出差前在邻居家借来的傻瓜相机不停拍照,生怕错过哪个经典的画面,现在看来每张照片都有个相似的地方,就是在火车站、景区大门留影,很有“到此一游的味道”。
李素兰说:“那会儿第一次出去玩,时间太紧,虽然就两天,但能叫上名字的地方都去看一下,就算是走马观花也要看一遍。”
出境游增多 1993年一部名为《古今大战秦俑情》的电影热播,影片再次给秦始皇兵马俑增加一丝魅力,诱惑着很多人亲自去探寻。
就在这一年,董永强被派往委内瑞拉大使馆工作,担任二秘,工作期间第一次以游客的身份游览外国,异域的景致让这位资深导游欣喜。
与董永强相同,这一阶段大部分出国的游客是在商务出行的基础上展开的,并没有实质意义的出境旅游,首批商务出国的人士成了最早出境游的受益者。
我国最早的出境游从1983年港澳游开始,1997年之前商务出境人数较多,1997年后中国先后开放了东南亚、日韩、欧洲等目的地国家。
国旅总社市场部总监林康告诉记者,近几年来自由行游客数量不断增加,这与社会发展有关,25-40岁的游客中,外语能力越来越强,很多人开始选择自费出境游,一次旅游花一两万元很正常,大家对于旅游产品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同时刺激了旅行社开发新线路。
30年的从业经验,董永强深刻地体会到,近年来,深度游、自助游、驴友等词语被越来越多人接受,旅游不再拘泥于跟着导游逛商场、买东西,“玩”的味道更重了,滑雪、攀岩、漂流、冲浪统统融入生活,只要有时间、有经济条件就能潇洒地玩一趟,只有想不到没有找不到的玩法。
林康说,2007年是国旅出境游营业额最高的一年,这与国家市场环境密切相关,这一年全国金融市场大丰收,老百姓手里有钱了,旅游的人也就多了。
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1994年,我国国内游人均花费为195元;2006年国内游人均花费上升至447元;1994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000元;2006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6万元。从这组简单的数字不难看出,旅游的花费与人均生产总值成正比例关系变化。
黄金周之变 1995年,国家调整假期制度,把单休日改成双休日,无形中增加了52个假日,这时候老百姓有了足够的休闲时间。
1999年9月18日,国务院发布《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确定每年春节、五一和十一法定休假3天,再加上调整的前后两个双休日,形成了每年3个连续7天的长假。
由于长假在旅游、购物、休闲、娱乐等方面的消费热潮给国民经济带来的显著提升,被人们称为“黄金周”。这一年开始,休假的总天数增至114天。
2000年,董永强回到了中国康辉西安旅行社工作,这时的他担任总经理。虽然承担公司的管理工作,但每年五一、十一黄金周时,董永强仍然亲自带团。“黄金周是我们最忙的时候,别人放假休闲,我们要全副武装上阵,不光是我这个总经理,很多退休老员工都被叫回来帮忙。游客多,行程紧,每个环节都要操心。”
节假日出游的人多了,游客的年龄层次也开始发生变化,很多高校的大学生出现在旅游队伍中。
董永强半开玩笑地说:“也许是我上岁数了,每次带团能见到很多年轻的面孔,三五个结伴跟在旅行团后面,免费偷听导游的讲解,全都充满活力,让人羡慕。”
随着时间递进,“黄金周”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开始显露,比如某些景点不堪重负,一到黄金周铁路交通拥堵不堪,越来越多的游客把注意力集中在旅游质量上。
“上山看人臀,下山看人头,行走穿人缝,观景找人空,照相净和陌生人群合影。”这句顺口溜形象地说明了黄金周的旅游质量。
“黄金周”需要调整,2007年12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恢复五一休息一天,中秋、端午、清明节为法定假日。
方案一经公布立即引起社会各界的反响,褒贬不一。但是专家认为,假期制度的调整是按照国情发展而改变的。另外,实现带薪休假也会对法定假日实施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副院长邹统纤认为,消费作为衡量社会经济平衡发展的重要标志,既与社会群体收入水平息息相关,也与民众消费观念更新、消费时间充裕与否密不可分。
通过给予充足的休息时间,刺激中国老百姓经济思维从简单的“积累型”向“积累—消费型”转变。“黄金周”制度不但是经济发展观念上的一次变革,它改善了人们的休假状况,更新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休假观念,其社会效益并不逊于经济效益,从这个层面来说,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对于老百姓而言,“黄金周”的调整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旅游格局,一些长线游多多少少会受到限制,但是也刺激了短线游更完善,带动旅游产品多元化发展。”前两次假期制度的调整相隔8年,这期间折射出中国社会发展的蜿蜒道路。对于黄金周的调整邹统纤认为,合理的调整休假制度将带动旅游发展,推动国家经济。(本报记者牛颖惠)
口述实录 “黄金周”的由来 口述人:魏小安
身 份:中国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促进会副会长
1999年,我在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担任司长一职,那年春节我去了一趟广西,强烈地感受到一股旅游的高潮正在逐渐兴起。在那次旅途中遇到很多旅行社的人,其中有普通导游也有管理级别的老总。聊天过程中,他们告诉我春节期间生意很火爆,但是涉及一个问题,当时只有春节一个长假,平时没有机会旅游,大家觉得缺乏旅游时间,假期最好能调整一下。
那个时候我在国家旅游局负责统计,回到北京后我做了调研,为各地旅游局布置了一项工作,要求各个省旅游局把春节的旅游情况做一个汇总。当时没有什么模板,大家普遍认为这份统计很难完成,我说再难也要做,结果在春节后拿到了一份关于1999年春节旅游调查报告,报告显示老百姓对旅游的需求正在增长。
首先报告局领导,局领导看完后觉得这件事是一个旅游业的新动向,就把这份调查继续向上提交。在五一的时候,我们又做了第二次旅游调查,两次调查结束后,大家感觉这件事有些眉目了,之后国务院组织了一个领导班子来研究此事,然后形成了一个节假日调整方案,最后上报国务院,经批准顺利完成假期制度调整。
那个时候的调查很泛泛,综合了很多条关于节日接待情况、游客数量、旅行社收入等,虽然没有准确的统计,但是做了很多案例性调查,包括分析,一个直接的感觉就是假日制度急切需要调整,当时很多旅行社都提出希望能形成制度化的假期。
1999年9月,国务院出台新的节假日办法,紧接着十一休息,第一个假期,大家还没反应过来,仅仅觉得很轻松。到了第二年春节,又忙于民工流、学生流,对假期调整也没有太深感受,直到2000年的五一,才产生“井喷”的现象。首先是交通,高速公路严重堵塞,那一年北京八达岭高速公路全线瘫痪,一下把大家吓了一跳,所有景点人满为患。
针对当时“井喷”的情况,2000年6月25日,国务院专门开了一个常务会议,其中一个议题就是研究“黄金周”问题。国务院办公厅下达一个文件,成立“假日制度部级协调会议”,一共包括14个部门,在“部级协调会议”下面设立了一个办公室,办公室就放在国家旅游局,将这件事制度化。
五一“井喷”现象发生后,“黄金周”的一些负面效应开始呈现,所以大家觉得这件事需要重视,需要规范。在2000年9月15日,“黄金周”制度正式启动,我们开始值班。当年全国“黄金周”第一个班是我值的,一晚上都没有睡觉,大概接了100多个电话。主要有三类情况:一类是咨询,大家觉得电视上播出了这个电话,想通过电话寻求帮助,问路线;第二类严格来讲也不是投诉,日常也会发生,但因为是“黄金周”期间大家就感觉这件事很敏感。第三类就是打一个电话只为了试探,电话一接通就能听到那边说“咦,真的有人接,我以为政府在蒙人呢。”
那个电话就叫做假日值班电话,当时由14个部门的司长轮流值班。第二天早上接班的是国家发改委的一个司长,后来他告诉说确实不一样,之前都是接触地方官员,第一次直接接触消费者感触很深,事件都很具体。
对老百姓而言增加假期是第一个收益,第二个收益才是旅游收益。严格上来说,“黄金周”应该叫做“消费黄金周”,不能只限于旅游“黄金周”,“黄金周”期间各种商品零售额大幅度增长,总体来说是消费“黄金周”,旅游是其中一个龙头和重点。我们当年做调查的目的并没有仔细地考虑到国家经济,单纯凭职业敏感,就是觉得大家对旅游的需求已经产生了。经过旅行社的统计,最后由当时国务院发展改革委员会牵头,加法制局、发改委、旅游局共同完成的。调整假期基本是全票通过,没有人持反对意见,都觉得这件事很好,大部分人认为增加的三个假日对国民福利很好,对扩大内需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旅游大事记 1982年
8月,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总局更名为国家旅游局。
1985年
颁布旅游产业第一部行政法规《旅行社管理暂行条例》。
1990年
10月,中国公民自费赴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等三国旅游率先开放。
1996年
国务院发布《旅行社管理条例》,将旅行社由三类分为国际旅行社和国内旅行社两大类,这一分类框架沿用至今。
1995年
实行双休日制度。2001年
我国公布旅游业加入世贸组织,承诺降低外方投资旅行社门槛。
2004年
9月,欧洲29国正式对中国公民开放旅游,欧洲游首发团启程。
2007年
我国的旅游总收入突破10000亿,达到了1.09万亿元,成为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一年。
2008年
7月,大陆居民赴台旅游正式实施。
2008年
《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和《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开始实施,我国公民赴美旅游首发团启程。 (来源:京华时报)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