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北京11月29日消息 针对目前国际金融形势严峻,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实际情况,为了确保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延保30年来的中国发展奇迹,国务院“重拳出击”,短短一周内,迅速果敢出台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
这些措施的主要决策思路是扩大投资,优先考虑已有规划的项目,加大支持力度,加快工程进度,同时抓紧启动一批新的建设项目,办成一些群众期盼、对国民经济长远发展关系重大的大事。
除扩大投资外,进一步推进改革。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减轻企业负担1200亿元。同时,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取消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限制,合理扩大信贷规模支持企业的生产和销售,改变工业生产增速下降的局面。
经匡算,实施以上工程建设,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通过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鼓励和加强对民间投资的引导,通过中央政府的投资带动地方和民间投资。同时要求部门和地方扩大投资“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这些措施出台后,受到国际舆论高度评价,并作为利好消息刺激了国内和周边国家资本市场的积极回应,对稳定国际金融形势起到较好的初步效果。
今年以来,尽管国民经济发展遇到了多年少见的错综复杂的困难局面,但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从容应对,对宏观调控政策进行及时、灵活地调整,针对国民经济中出现的主要矛盾,决定宏观调控政策。年初宏观调控政策是“双防”,年中面对国民经济运行出现物价高涨的新情况,及时将“双防”的调控方针调整为“一保一控”。目前,通货膨胀已得到有效控制。针对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再次及时地将“一保一控”的调控方针调整为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所有这些表明,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驾驭市场经济和宏观调控的能力在不断增强,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的针对性、科学预见性和灵活性加强,已经成为未来我国经济社会能够长期保持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执政优势。
八大优势力阻外部冲击 在国际金融和经济形势恶化的大环境下,我国国民经济在2008年前三季度,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9%。这反映我国经济的基本面是好的。尤其值得关注的是,2001年新一轮经济高速增长,为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抵御较大外来风险,在物质、体制和市场环境等方面建立了强大和较为完善的基础,使国家发展具备了抵御外部冲击的条件。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具有较雄厚的物质基础,处于经济起飞阶段。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高速增长,我国经济总规模已达到世界第四,综合国力和抗御各种风险的能力明显增强。经济增速虽然减缓,但处于起飞阶段的经济基本面并没有改变,支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依然强劲,中国仍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经济体。因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快,对扩大内需余地较大,这为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有庞大的内需市场,扩大内需的空间和潜力较大。我国13人口构成潜力巨大的国内市场,扩大内部需求的空间巨大,除加大投资力度外,通过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提高劳动收入在GDP中所占比重等途径都可起到扩大内需的作用。
国内资金充裕,外汇储备居世界首位。由于历史文化传统,我国居民储蓄率高,对负债消费态度谨慎。前三季度,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增加3万多亿元。目前,我国居民储蓄存款高达20.48万亿元;9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l.9万亿美元。国内资金充裕,财政收支盈余大,为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采取应对措施,提供了充裕的资金支持。
金融体系总体稳健。通过深化金融改革,近年来整顿和关并了一批中小银行,清理了四大商业银行的坏账,提高了资本充足率,实现了各大商业银行上市,强化了对各类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金融机构的竞争力有所提高,中国工商银行等数家大银行已跻身世界前列。人民币尚不能完全自由兑换,对外界形成了一道“防火墙”。金融衍生产品尚未发展。我国金融体系总体稳健,金融业运行平稳,金融机构运作健康,为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较好的金融服务和支持。
我国企业应对市场变化的意识和能力较强。通过国有企业改革,我国已形成了一批跻身世界500强的大企业;通过发展非公经济,形成了一大批具有竞争力的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较强。在危机中,企业可利用危机带来的机遇,加快结构升级、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人才等,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和竞争力。
我国粮食连续五年增产,农业生产形势总体良好。今年夏粮产量比上年增产61亿斤,增长2.6%;秋粮在面积扩大和单产提高的共同推动下,再获丰收已成定局。粮食总产量预计连续5年增产,今年将创新高。农业生产形势总体良好,为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奠定了基础。
物价持续走低,控制通货膨胀取得成效。今年以来,宏观调控措施取得明显成效,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7.0%。下半年以来,逐月下降,10月份下降为4%。随着经济增长放缓,物价指数会进一步下降,通货膨胀已全面缓解。
我国政局稳定,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能力不断增强。我国扩大国内需求的空间非常广阔,宏观调控政策回旋余地较大,我国具备较强的抵御风险的能力和政策经验。
清醒认识压力和挑战 但是,也要认识到,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全球进口萎缩,我国出口增速放缓对国内经济的负面影响凸显,经济下行的压力明显加大。
出口订单减少,海外被欠款额大幅增加。受国际需求减少,出口订单明显减少,部分加工企业,特别是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生存困难加大。虽然政府已两次调高出口退税率,但对出口的刺激作用尚不明显。国际金融危机的风险正通过贸易链条逐步向我国外贸企业和外向型生产企业转嫁。不少外向型生产企业直接承受了危机所带来的风险。
今年我国企业新增海外被拖欠款额超过150亿美元。大量债务随着美国企业宣布破产倒闭而化为乌有。被拖欠的行业也从最初与房地产有关的石材、钢材等,蔓延到日常消费品如鞋袜、服装、手机、电子产品等,坏账急剧增长。今年前5个月,仅浙江省出口企业坏账就达10亿美元。
工业生产增幅回落,企业亏损面扩大。出口下降影响工业生产发展。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从6月份的16%回落到11.4%,是2002年4月份以来的最低值。10月份再跌至8%左右。工业增加值下降到两位数以下,对整个经济增长十分不利。
1~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扩大至18.3%。电力、纺织、有色行业亏损情况严重。珠三角、长三角地区部分中小企业出现停产、半停产。工业增速下行,发电量、原油加工量仅增长3.4%和3.7%,粗钢产量下降9.1%。
房地产销售不畅。前三季度,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8.5%,并逐季下降。商品住房销售量大幅下降。1~8月,北京市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同比大幅下降55.5%。上海市存量住房买卖面积同比下降21%。如下半年及明年商品房销售面积继续走低,商品房价格将呈下降趋势,房地产市场进入调整期。
股票市场持续低迷,影响企业筹资和居民财产性收入。今年以来,资本市场持续低迷,财富效应严重逆转,股市对企业的融资功能大幅度削弱。今年前三季度沪深两市股票筹资比去年同期下降2000多亿元。熊市财富效应影响居民财产性收入,不少城镇居民家庭金融资产缩水,影响到居民收入构成中财产性收入的增长。今年1~8月,北京市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受股市下跌等因素影响下降14.2%。
城乡居民增收面临困难,影响消费。居民收入增速明显回落,直接导致居民消费性支出增速出现下降。前三季度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5%,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5.7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同比实际增长11%,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3.8个百分点。经济增速放缓加剧人们对未来收入增长的担忧而压缩消费。
财政收入增速明显放缓。前三季度,全国财政收入同比增长25.8%,比上年同期回落5.6个百分点,呈逐季下降趋势。其中,因资本市场低迷,证券交易印花税下降34.7%。
正如温家宝总理指出,近两个月来,世界经济金融危机日趋严峻,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必须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形势。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