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州市城港路朱旺村的渔民老杨,每天一大早就来到了村北的养鱼大棚,试试水温,看看鱼情。看着这一棚一天天长大的大菱鲆,老杨的话里掩饰不住自己的喜悦:“这一池子大菱鲆,收入一二十万没有问题。”
就在几年前,老杨还在为下海捕不到鱼而苦恼。
老杨清楚地记得,前年有一次出海回来,一算帐,不但没有挣到钱,反而赔上了500多元的柴油钱。
老杨的变化,得益于莱州市渔业结构调整。近几年,由于受污染影响,再加上捕捞过度,莱州湾的渔业资源日益枯竭,捕捞成本直往上“蹿”,渔民出海有时连成本都收不回来。而传统的对虾养殖业又受到病害的严重影响,1993年莱州市对虾产量由1万吨猛减到1千吨,几乎全军覆没,对虾养殖至今没有恢复元气。
面对此困境,必须进行战略性调整,但调整的切入点在哪里?经过对莱州湾沿海一带水资源状况的调查,有关专家发现这里的水温、盐度等特别适合工厂化养鱼。据保守测算,一个大棚的大菱鲆纯收入最少也在24万元左右,收入颇为可观。在莱州市政府部门的积极引导下,昔日寸草不生的盐碱滩一夜间变成了“聚宝盆”。目前,莱州市共发展养鱼大棚600多个,水体近8万多立方,每年可为渔民增加收入2亿元以上。其中光大菱鲆养殖大棚就有200多个,养殖水体达20余万方。
大棚养鱼势头迅猛,但发展的潜力却远不止于此。据莱州市海洋与渔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目前该市60%以上的大棚是在养鲈鱼等非优质鱼,大菱鲆等优质鱼养殖比例较低,池子的利用率不到40%。如果工厂化养殖的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再提高一些,其所带来的巨大效益不可限量。
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苗种是关键。莱州市海洋与渔业局相关负责同志介绍,如果用300方水体养殖大菱鲆,纯利润为400多万元,而如果苗种也是自己的,那么纯利润将达到800多万元,利润巨大。目前,莱州人已将目光瞄准了育苗这一产业。育苗业的发展在莱州市颇有“波涛汹涌”之势,目前,全市共有育苗厂70多家,仅育苗收入就达2亿多元,大连、河北、天津等地客户也都前来购买。
规模的结构调整,使莱州市的海洋经济由原来靠单纯的捕捞“一条腿”走路,变成了育苗、工厂化养殖和捕捞“三驾马车”并驾齐驱,海洋经济硕果累累,去年海水养殖业总产量达到了17万吨,居烟台市第一位。(荣杰华春冠中)
(责任编辑:张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