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了宏观调控的新思路。从此,实行了4年之久的稳健财政政策淡出人们的视野,积极财政政策重新走向前台。
那么,中央政府这一大手笔能不能奏效,中国经济能不能走出“寒冬”?即将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会出台什么措施?中国的“家底”能不能保障经济平稳渡过调整,经过调整后中国经济能不能脱胎换骨、更加健康?在接受上海证券报采访时,业内人士给出了肯定的答复。
各地基建投资热情高涨 在国务院公布了4万亿经济刺激方案后的一周内,国家统计局陆续公布的宏观经济数据表明,出口、零售、投资、制造等大部分经济指标已经下滑,这正是决策层及时出手的主要原因。
4万亿投资是否能及时抵御经济下滑,钱花在哪里是关键。从目前披露的信息看,基建工程类项目还是主体。铁路的2万亿投资是“十一五”既定规划,投资进度上可能会提前启动,在2010年前要投下去。交通部最近宣布的未来5年要投5万亿建公路,也可能相当部分要进4万亿的盘子。环保部也宣布未来3年投入的规模将达万亿。
在各地圈定的投资领域里,先行的依旧是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少省份投资规模都在千亿以上。到目前为止,全国各地公开表态将加大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就已达到18万亿,远远超过了国务院表态的4万亿。
民生投入提供后续增长保障 对于已经启动的基建投资热潮,摩根大通首席经济学家龚方雄表示,当4万亿元投资计划可以确保中国在明年保持8%的GDP增长速度时,市场恐怕将会更加关心这些投资项目的质量。“希望中国能够将这些资金都投到必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及社会福利机制的建设上去,以最终促进消费。”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更是直言不讳地指出,如果有关部门在投资方向上没有足够的前瞻性,将微观激励用于错误的领域。“那么世界经济在两三年内走不出衰退的阴影,政府的储蓄又花了,中国经济今后还能靠什么?”
既然基建投资不是唯一的选择,那么4万亿巨资还应该投往何处?
财政部预算司官员透露,关于中央财政1.18万亿的投资,目前还没有清晰的计划,但超收部分和一般性开支的节省部分,重点就是投向社保、医疗、保障房、农业等保障民生的领域,以期提振居民消费。
刘煜辉认为,中国应该趁着现在政府财政殷实、储蓄率高,赶快把民生的欠账补起来,把钱都实实在在地投到医疗、教育、廉租房、环保等公共服务上去,解除制约消费的瓶颈,提高居民的实际购买力。只有当消费者的负担减轻时,才有可能放心消费。
对此,西南证券宏观分析师董先安说,相信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势必会出台更有针对性的激励措施。
事实证明,资本密集、高度集中控制的基建投资在拉动就业上毕竟效率一般。提高居民收入,促进企业投资恢复才是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董先安认为,目前调控的要点是用减税和减负的方式恢复企业利润和居民收入增长。预期在财政蛋糕分解之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进一步强调上述改革思路。
龚方雄预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可能出台的措施将包括:加速医疗和保健系统改革;增加在退休金方面的开支;为低收入家庭的小孩提供免费的教育等等。
雄厚财力增强调控魄力 事实上,政府在经济面临调整时果断出手,除了显示魄力外,更多的是雄厚财力的支持。
4万亿刺激经济的计划公布后,财政部副部长王军在国务院新闻办召开的发布会上表示,积极财政政策将影响2009年乃至2010年的预算,部分投资资金将通过扩大赤字来实现。
关于明年赤字规模、国债额度,目前财政部正在紧张研究和测算中。一位财政部官员透露,具体情况会在12月份举行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前有结果。
摩根士丹利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王庆认为,假如未来中国的积极财政政策强度与亚洲金融危机时期和2001-2002年全球经济低迷时期相当,按发债规模相对于经济规模或财政预算的比例,中国政府可能为财政支出计划发行3500亿元-5500亿元政府债券,以刺激经济增长。
刘煜辉表示,“只有内需起来,私人投资才可能恢复,经济向内转型才真的有希望。在我看来,为此就算把赤字搞到3%(占GDP比例),甚至更多一点也是值得的。”
董先安则认为,虽然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是必要的,但是如果能够成功控制住行政性费用的扩张、形象工程的支出,全年未必出现大规模的赤字。以1-10月份1.37亿盈余规模,预计2008全年财政盈余,2009年财政赤字规模约为2%-3%。
目前,我国的财政收入增速虽然放缓,但是仍然远远高于GDP的增速。这意味着,中国财政状况还有较大减税和增加支出的空间,即便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2009年的赤字规模也在可控的范围内。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卢洪友认为,过去几年来大量的财政盈余,以及庞大的外汇储备,加上资本管制,都使得中国拥有更多的优势处理当前的危机。(李雁争) (来源:上海证券报)
(责任编辑:张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