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关闭
本报北京12月3日电(记者刘世昕)针对国家发改委关于“今年新增的1000亿元中央投资里,安排了100亿元用于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其中的3/4将用于新增廉租房建设”的说法,有些人认为,此举可能会呈现“挤出效应”,使本已低迷的房地产市场受到打压,与各方纷纷出台的“救房市”的措施相悖。
今天,有关专家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市场上的这种观点站不住脚。
这位专家解释说,保障性住房面对的消费群体是城乡低收入家庭。因收入所限,无论国家是否出台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措施,他们都没有能力对商品房市场产生实际的消费。他们的住房需求只有靠政府采取措施才能得到保障。
不过这位专家也坦陈,虽然国家已经对地方政府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提出了许多硬性要求,但按照现有的制度设计,在廉租房建设上,多数市、县,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市、县有相当大压力,要想实现廉租房建设的相关目标,还需不断开拓筹资渠道。
他建议,目前,中西部地区住房公积金沉淀资金约有1500亿元,应当发挥住房公积金制度对解决低收入群众住房困难的作用。为此,不妨借鉴已有经验,比如,中央政府同意发行由地方财政偿还的国债,筹集的资金专项用于廉租住房建设。这种国债期限为3年~5年,到期后由省级财政部门收回。
“这样做,既拓展了住房公积金的住房保障功能,提高了住房公积金的使用效率,又能大大缓解近期财政压力”,这位专家表示,“由于有今后若干年的财政收入作为偿还保证,能够保证住房公积金的使用安全。”
据悉,100亿元投资主要分布在三方面:一是加大解决对廉租住房建设的支持力度,用3年时间,解决747万户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二是加快棚户区改造工程,用3年时间,改造国有林区、垦区和中西部地区中央下放地方煤矿的棚户区220万户,完成搬迁维修采煤沉陷区120万户;三是组织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