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市首家人大代表工作站在海淀区清河街道毛纺南小区开门接待居民。在这里,海淀区人大代表可以与社区居民面对面,直接听取民意。
如何使代表与居民的沟通渠道畅通,“清河模式”具有借鉴意义。正如海淀区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王纪表所言,工作站为代表履职以及民意表达找到结合点。
虽然工作站每月只接待一次居民,但挂在院里的代表信箱依然是居民与代表沟通的渠道。
现场初探
“街道办主任”代表受青睐
11月27日,来此“坐班”的是区人大代表邢玉平和常印怀。其中邢玉平还兼任清河街道的“父母官”——街道办主任。双重身份使其更受居民们的青睐,问题几乎都抛给了这位基层人大代表兼基层政府派出机构负责人。至于邢代表“人气”高的缘由,一位居民称一是“面熟”,另外邢代表“更能解决我们的问题”。
由居委会会议室“变身”的这间人大代表工作站面积大约有12平方米。墙上挂着除一位军队代表以外的其他14位区人大代表照片。屋外的墙上挂着一个红色的信箱,专门用于接收寄给代表的信件。人大代表工作站开门首日就出现居民排队的场面,由于屋子太小,来者人手一个秩序号在隔壁房间等候。为了听到更多民声,每位居民限时陈述10分钟。
接待日当天,代表接待时间应从9时至11时,先后有16位居民走进工作站,直到12时还有居民来反映问题。两位代表承诺将向相关政府部门转达民意,反馈处理结果。
揭秘初衷
历时一年获街道支持建立
“清河地区共有区级人大代表15名,以往代表们也要下社区了解民意。”人大清河街道工委负责人告诉记者,“往往"下"到社区干部那里,所见所闻未必原汁原味。”
居民告诉记者,有的居民认识人大代表,所以有事就直接找代表反映。还有部分居民盼着与人大代表见面。
其实,人大代表们也渴盼着与选区内的老百姓“唠唠家常”,搜集建议线索。一位代表称:“代表有自身工作,这常导致代表视野有限,容易将"兴奋点"集中在自己这摊业务上。比如来自教育领域的代表常提有关教育的建议,政法领域代表可能最关心司法建设。而与老百姓面谈才能知道最现实和最迫切的民意需求。”
于是,如何为二者牵线就纳入街道办事处的工作日程。“实际上从去年就开始酝酿了。”相关负责人称,“但也有不少顾虑,怕这种形式难以长久维系,怕有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不过权衡再三后,在街道办支持下,街道人大工委终于将工作站建了起来。
工作评价
选民给代表履职情况打分
据邢玉平介绍,居民对小区违章建筑、环境交通、房屋的产权,甚至外地“绿卡”子女在北京高考等问题的反映比较集中。这些问题,除了小区违章建筑、环境交通问题人大代表可以向有关部门反映外,其他的问题应是信访的范畴,但我们也会给这些群众一个答复,告诉他们应该找什么部门。
之所以将工作站放在居委会,是为了让居民有家的感觉。“其实工作站不需要多大面积,有坐的地方,人大代表能办公就可以了。目前是居委会无偿提供场地,但从街道的角度,在费用方面会有考虑。比如工作站的基本办公家具要增添,这笔费用要由街道负担。”邢玉平说。
工作站建立了严密的工作制度。临时有事的代表要提前告知,以便更换另外一名代表,保证接待日里每次都有两个代表。所有代表一年不少于两次接待选民。邢玉平称,代表每次来要签到,了解的问题要如实记录。每年的年底代表要向选民述职,由选民给代表的履职情况打分。联系选民是其中一项。(据《北京青年报》报道)
(责任编辑:张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