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淡出视野消费仍待促进
11月份各类经济数据昨天陆续公布。虽然此前市场对于将发布的经济数据已有悲观预期,但昨天率先披露的PPI数据还是让人有出乎意料之感。数据显示,11月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2.0%;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4.7%。
稍微回顾下历史数据可以发现,今年8月PPI涨幅达到顶峰10.10%,9月下降至9.10%,10月再次大幅下跌至6.60%,而11月则连续第三个月出现回落,PPI涨幅仅为2.0%,已经接近2004年以来的最低点。PPI指数出现直线下滑,下降速度之快亦属罕见,这不得不让人深思其背后的原因。
毫无疑问,大宗商品尤其是国际原油价格的快速回落对PPI的下降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去年11月份,国际原油价格每桶约84美元,此后一路上涨,今年7月时国际原油期价曾达147美元之巅,后掉头下行,跌至今年11月的54美元/桶,目前已接近40美元/桶,仍然看不到止跌企稳的迹象。另外由于订单的滞后效应,国内原材料价格一般要滞后于国际价格2~3个月,在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未见回暖迹象的情况下,后期国内原材料价格还会延续下降态势。
从国内来看,一直处于高位的煤炭价格也在10月份出现明显松动。以焦炭为例,由于钢铁企业需求疲软,焦炭成交清淡迫使企业继续大幅下调出厂价格,并且被迫实施限产保价的“一致行动”,尽管如此,还是难以抵挡焦炭价格的进一步下跌。这些都是导致工业品出厂价格下滑的重要原因。
另外,从统计的角度分析,去年11月份国内曾经上调成品油价格,使得从11月开始PPI开始追赶CPI上扬的步伐,这导致同比的基数出现一定程度的提高,也促使在统计上PPI增速出现下滑。
PPI数据的回落,也反映出工业品需求萎缩的速度超出市场预期,同时暗示了工业生产情况的低迷。一方面是用电量,据中电联统计,11月全社会用电量同比下降7.49%,统调发电量也创下近年来最大跌幅;另一方面是11月PMI(采购经理指数)大幅下跌至38.8%,新出口订单指数下跌至29%的有史以来最低位。这些数据暗含的一个现实是,对于企业来说,需求下降的幅度抵消了成本下降带来的好处,更多的企业可能宁愿选择闲置产能而不是增加产出,这从近期部分大型工业企业放假停产也可看出端倪。
因此,11月PPI的大幅下跌应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快速调整和需求下降双重作用的结果,由于PPI变动滞后于工业增加值放缓,短期内PPI回落的势头难以更改。加之国内能源价格并未理顺,在国际油价大幅回落的情况下,国内成品油价格并未跟随下调,如果考虑未来成品油价格终将下调及燃油税费改革等因素,未来PPI的增速出现负增长,也不会让人感到意外。
在我国的物价指数篮子中,初级产品构成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的主要部分,而同时,工业品价格又构成消费品生产成本的近三分之一。在下跌的过程中,PPI会对CPI产生比较明显的传导作用,随着PPI指数的回落,对消费品生产成本的推力也将大为减弱,进而使得整体物价水平将逐步回落。商务部农产品价格指数也显示,11月份除蔬菜、水果价格环比上涨外,粮食、肉禽蛋、水产品、食用油等价格继续下降,且跌幅较10月份进一步扩大。在翘尾因素和新涨价因素共同下降的影响下,未来部分月份CPI出现负值的可能性也在大大增加。
尽管对于工业企业来说,原材料价格涨幅回落将会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是好消息。但外部需求的放缓以及人们对于经济前景的担忧等因素,恐会抵消成本下降带来的好处。世界银行最新发布的一个预测再次调低2009年世界经济增速至0.9%,说明未来总需求难以有较大的反弹。
而对于中国来说,央行已大幅度降息,中央1000亿元投资已经火速落实项目,再加上4万亿元方案要求优先投于在建项目和能立即启动的项目,地方政府的投资热情将被极大地激发,这意味着保增长的内涵和力度已经明显不同于三季度。随着投资的反弹在12月份迅速见效,工业增加值也将在明年一季度回升,届时PPI下行的趋势有望得到扭转。
PPI和CPI的双双回落,使得通胀逐步淡出我们的视野,尽管在“保增长”中扩张性财政政策将成为主导,但同时也需要货币政策的配合。物价水平的整体回落无疑为货币政策进一步放松带来了更大的操作空间,从促进消费的角度考虑,物价水平的下滑也有助于提振内需的各项政策发挥作用,最终实现“保增长、促发展”的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