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2月11日专电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武力今天下午接受本网专访,就如何理解实践科学发展观与中国道路的关系谈了自己的看法。他在访谈中说,从目前世界各国的历史经验来看,没有哪一个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既实现了共同富裕,又实现了工业化的发展。
目前,中国政府正努力用“看得见的手”调整收入差距。以下是答问实录。
主持人:还有一个问题也是在发展过程中碰到的现实问题。您如何看待收入差距、地区差距、城乡差距等分配不均的问题?
武力: 这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建党以后,中国共产党就提出了社会主义理念,领导工农大众闹革命,就是解决收入分配不公平的问题。新中国建立以后,在当时经济非常落后的条件下,生产剩余非常有限,如果收入分配严重不均肯定有一部分人会冻死、饿死。因此,当时在毛泽东领导下的共产党还是想在共同富裕的条件下去发展经济实现工业化。当时城乡剩余劳动力非常多,就业压力很大,于是想通过公有制来解决就业问题。农村搞合作化除了想通过规模经济来加快农业发展外,也是想为广大农民提供一种社区性的社会保障。但是,在生产力水平非常低的情况下,这种单一公有制很难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因为它导致管得过死和吃“大锅饭”。
在改革的过程中还有一个现象,过去政府承担的一些东西,例如医疗、教育、住房等随着市场化进程逐步由个人来承担了。改革开放以后,有两个大变化。首先,引入市场经济,充分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人的能力差异实际上是非常大的,在市场的条件下,收入本身就会导致一种分化和差距,再加上随着市场改革逐渐深入以及市场体制的形成,各种要素参与分配,也导致了收入差距的加大。城乡之间、产业之间、地区之间、人力资本、和占有生产要素的差异,以及自然环境、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的不同导致了收入差距呈现出扩大的趋势。70年代西方国家实行私有化改革,资本等生产要素更多地介入分配以后,收入差距也越来越大。
从目前世界各国的历史经验来看,没有哪一个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既实现了共同富裕,又实现了工业化的发展。
主持人:是必然会发生的?
武力: 我觉得是收入差距是在市场化和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产生的。着手缩小这个差距是我们下一步应该做的,科学发展观也及时提出了这个问题,强调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建立和谐社会。包括近几年取消农业税,加大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产品的投入,包括对低收入人群的社会救济,包括推行的医疗改革以及农村教育的补助,都反映出来政府要用这只看得见的手调整收入差距。
主持人:要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让更多的人享有改革发展的成果,让分配更公平。
武力: 是的,这样有利于社会进一步发展。由于这种差距,现在很多人的积极性已经受到很大的压抑了,往大了说是造成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如果你想扩大内需,也需要增加这部分人的收入和消费能力。
(责任编辑:高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