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的刘明(化名)眉清目秀,手里不停地翻着“法官姐姐”徐蓓赠送的一本法律读物,说起话来还老是腼腆地低下头来。
如果不是记者手拿河南省漯河市源汇区人民法院的一份刑事判决书,怎么也难相信17岁的刘明屡次犯错,曾因打架斗殴被公安机关多次处理,还因把他人打成轻伤被诉至法院。
“我知道自己不是一个好孩子,老师说我屡教不改,爸妈说我无可救药,只有徐姐说我孝顺……”11月27日,记者和刘明交谈时,他总是无意地重复这句话。
刘明口中的“徐姐”,就是被称为“法官姐姐”的河南省漯河市源汇区人民法院少年刑事审判庭庭长徐蓓。让刘明没有想到的是,法院在给他发送缓刑判决书的同时,还给他发送了一份综合评价意见书,上面历数了他的优点,其中,“孝顺”被主审法官徐蓓称为最大的优点。
“这份综合评价意见书是源汇区人民法院在未成年人犯罪刑事审判中首次使用。”源汇区人民法院院长王万松告诉记者,这是他们在未成年人刑事审判中推出的一项新的制度——法官综合评价制度。
倔强少年流下悔恨的眼泪 “提审这个孩子时,他不仅满不在乎,还说对方该死。说实话,我对这个孩子感到愤怒,也感到可怜。他只有17岁,却是这样的狂妄自大、麻木不仁,长大后会成为怎样一个严重危害社会的人呢?”今年33岁的徐蓓说,“我不甘心这个孩子的堕落,更不想一判了之。于是,我努力寻找令他折服的事情,唤回他尚未泯灭的良知”。
徐蓓说,她耐心地与刘明谈心,得知其父母忙于生计对他照顾得较少,他经常沉迷于网吧,学习成绩逐渐下降。面对自己的变化,老师多次找他谈心,但效果并不明显,老师对他失去了信心。父母经常训斥他:“我们在外挣钱多不容易呀!你还这么不争气!”
当徐蓓问刘明还有没有其他亲人时,刘明哭着说:“我从小与爷爷一起生活,爷爷身体不好,他知道我犯了错,肯定很伤心。我现在最担心爷爷对我很失望。”徐蓓明显地感觉到,刘明对爷爷很孝顺,也愿意听爷爷的话。徐蓓就安排刘明与爷爷见面,看着老泪纵横、因伤心悲痛地说不出话的爷爷,刘明“扑通”一声跪在爷爷脚下也失声痛哭。他连声说:“爷爷,我错了,我改,以后再也不这样了!”
这次见面后,刘明的灵魂受到深深触动,并进行了真诚的忏悔,他主动请求父母代自己向被害人道歉、赔偿损失。刘明心头的坚冰被融化了,他表示,一定要痛改前非,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
在庭审时,徐蓓就被告人刘明的自身优缺点进行了综合评价。刘明的父亲听后红着脸说:“我总认为孩子一身毛病,为了让他改好,不是打就是骂。徐法官的话,让我也受到了教育,也知道了孩子身上有不少优点,我也要对自己的教育方式进行反思。”
综合评价意见书比判决书长一倍 根据法律规定和刘明的犯罪情节、悔罪表现,合议庭报请法院审委会研究,决定对刘明处以缓刑,同时出具一份法官综合评价意见书。
“我也是想了很长时间才建议法院这么做的。看似简单的一份法官综合评价意见书,但耗费的精力和时间是非常大的,案件背后的调查、了解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可我们面对的是有问题的孩子。为了这些孩子能够改邪归正,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徐蓓说,她撰写的这份法官综合评价意见书的字数比判决书长一倍,是在庭审前、庭审中、庭审后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对未成年罪犯的一种全面、客观、真实的评价。这种评价不是千人一面的评价,而是因人制宜的个性化评价,供家庭、学校和矫正机构有针对性地对未成年罪犯开展教育和矫正,从而可以形成法院、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的教育合力,有利于今后的未成年人罪犯的改造和成长。
“这份意见书不但要向未成年罪犯及其家长发送,还要向未成年人将来接受教育、矫正的机关发送,为未成年罪犯的教育、矫正工作提供重要参考。”院长王万松说。
“赏识审判教育”并非适用所有问题少年 “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都处于不成熟、不稳定的状态,可塑性强,叛逆心理严重,很容易受到不良事物的诱惑和外界的干扰。如何帮助"问题少年"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不仅仅是适用法律的问题,"赏识审判教育"只是一种方法,并不是对所有的"问题少年"都适用,关键是找准感化点。”徐蓓说。
对于“赏识审判教育”的作用,河南青少年厌学网瘾研究中心主任、高级心理咨询师、青少年犯罪心理学专家谷沛认为,“赏识审判教育”必须与“惩戒惩罚教育”相结合,才能更好体现“赏识”的价值,重塑“问题少年”的健全人格。
“青少年犯罪多出于贪利性、报复性、虚荣心、好奇心或者哥儿们义气而产生犯罪动机。从心理上来讲,他们多成长于父母离异、单亲家庭、暴力家庭等,由于长时间的缺乏关爱、无人管教、被家庭或学校抛弃,而因一时冲动犯下大错。犯罪时,他们往往不计后果,且重新犯罪的可能性比较大。其次,由于青少年知识层面比较低,使得青少年对社会的理解产生误解,故在转化教育上需要很大的情感注入,在惩戒的基础上给予积极的鼓励和适度的赞美是非常重要的,且可以极大地降低重新犯罪的几率。”谷沛认为,“赏识审判教育”对“问题少年”的转化教育是一种积极的动力,而非概念和形式。
但谷沛同时认为,“教育是多方面相结合的,并不是只有某一种教育方式是最得当的。"赏识审判教育"的目的是让"问题少年"认识自己,正视自己,从思想上得到矫正,把思想上的不良情绪和一些不利的客观因素消除,不受负面情绪的影响,踏实改过自新。有了醒悟,才会有以后的转变”。
“"赏识教育"并不是说几句赞美话。”谷沛建议,以“赏识审判教育”为主题对“问题少年”进行再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尤其是孩子的家庭、法官、家长、社会要携起手来,首先从改变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入手,然后通过感化,让孩子重塑人格,建立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