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让福州这个昔日的纸褙小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7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比1978年增长55.4倍;人均生产总值达29318元,是1978年的100倍。除了经济成就,福州市在民生建设方面也卓有成效;同时,福州还是全国最绿的省会城市之一。
如今,福州站在历史的起点上,打造“适宜创业、适宜生活的宜居城市”,已成为这座城市新的选择。
1984年春天,55位厂长经理齐聚福州,以《请给我们“松绑”》为题联名致信福建省领导,掀开了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序幕。
回顾过去,“松绑放权”成为福州改革开放30年的关键词。为民营经济松绑,开启了民间“造富”传奇。2007年末,福州市乡镇企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2.16亿元增加到2456.13亿元,实现了从“草根工业”到“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历史性跨越;为引进外资松绑,奠定了福州开放格局。1981年,中外合资企业福州日立电视机有限公司在福州创办,随后许多外资项目纷纷落户福州。到2007年,全市累计批准外资企业8753家,合同利用外资260多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40亿美元;为行政审批松绑,使福州成为投资乐土。1988年,福州率先创建对外商投资实行“一条龙”服务等办法,减少审批事项。2007年11月,福州又在全省推行网上审批及效能监察制度,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和服务效率的提高。
30年来,福州市GDP以年均14.9%的速度增长,2007年财政总收入达247.5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46.56亿元,比1978年增长60.1倍,年平均增长15.2%。
改革开放前,福州因为有用木板建房、纸糊墙壁的习俗,故又被称为“纸褙城”。
上世纪80年代初期,福州启动旧城改造,数十万群众告别木屋,喜迁新居。截至2008年10月底,全市竣工的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限价商品房已达250万平方米,45%的福州市民住进政府建设的保障房。
这些年来,福州市坚持把公共资源和工作力量向民生问题倾斜,着重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
2007年,福州市本级财政教育经费拨款达7.01亿元,全市农村免除学杂费补助经费1.04亿元,1583所学校46.7万名学生受惠。
2008年,福州市361.64万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2.04%,政府资助每位农民每年80元,合计近2.9亿元;福州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覆盖率分别达到77.2%和100%,市财政补助经费达1300万元。
据统计,2007年,福州市本级财政用于改善民生的支出达42.88亿元,占总支出的比例高达37.5%,使得群众的住房、教育、医疗等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
2005年,福州市在制定“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加快生态城市建设,努力构建都市型经济、宜居型城区、和谐安康型社会和现代化中心城市形象体系。
目前,福州绿化覆盖率达35.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02平方米;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9%,在全国32个省会城市及直辖市中排名第三。
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袁荣祥表示,如今,福州站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将致力于打造宜居城市,把福州建设成为福建省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的核心区。
据新华社福州12月1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