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2月22日电(记者任力波)今年10月以来,受全球金融风暴影响,中国各地、各行业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一些企业在经历阵痛的“矛盾凸显期”时,也迎来难得的“战略机遇期”,优化结构、调整布局、科技创新、完善管理成为企业在危机中“倒逼”出来的自觉行动。
企业困境凸显社会问题 10月15日,东莞市樟木头镇的两家大型企业——合俊玩具厂和俊领玩具厂倒闭,导致7000多名工人失业。随后,珠三角、长三角及其他沿海地区的外向型加工企业倒闭的消息相继传来,全球金融风暴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开始显现。11月上旬,金融风暴影响开始向内地蔓延,江西、湖北、甘肃、贵州等地一些企业相继停产、限产。
记者采访了解到,到11月下旬,湖北、山西等地部分钢铁冶金生产企业出现“闷炉现象”,不得不压缩生产、降低成本;山东、广西等地的部分化肥生产企业减产40%,业内预计明春用肥紧张几成定局;浙江、福建等地部分纺织企业订单同比下降30%。由于不断有企业停产减产,截至11月2日,贵州停运的火电机组达799.5万千瓦,停机率47.6%,部分县市的日用电量甚至低于年初冰雪灾害时期。
企业减产、停产直接导致失业工人增多和大学生就业难,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11月中下旬开始,重点劳务输出省份的返乡农民工逐渐增多。记者采访了解到,截至10月底,河南省返乡劳动力占外出劳动力的16.2%;陕西返乡农民工33万人;云南省仅从沿海地区提前返乡的农民工就有10万人。在各地高校和职业学校,前往招聘的企业比往年同期减少约20%。
因为资金链难以支撑和国际市场需求萎缩的延后效应,“今年底、明年初,国内企业将进入真正的严冬”成为珠三角、长三角地区业内人士的主要观点。鉴于中国经济目前的外向度仍比较高,且靠投资扩大内需的政策效应有一定滞后期,未来几个月中国经济仍将在阵痛期徘徊。
企业问题揭示发展机遇 危机中仍可看到希望。记者在深圳调研时发现,全球金融风暴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结构性特点。产品低附加值、低成本扩张的外向型企业前路艰难;自有品牌、注重科技创新、不断提升管理水平的企业和行业在逆境中显示出较强的抗风险能力;注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调整产业布局的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受金融风暴影响较小,反而寻找到更多扩张发展的机遇。
深圳的情况也透射出在危机中寻找机遇的路径,就是要在企业发展中继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坚持科技创新、提升管理水平,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优化产业结构。据中国钢铁工业企业协会会长张晓刚介绍,目前国内钢铁业的高消耗、高污染、生产技术落后等问题较突出,属于《国家钢铁产业政策》规定应淘汰的产能大约占总产能的10%。“此次危机是加快淘汰钢铁业落后产能、优化行业生产结构的好机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