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北京12月24日消息(记者赵九骁)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推进土地使用制度变革,缔造了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新制度,为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1987年12月1号,深圳敲响了新中国土地拍卖的“第一槌”。
17分钟之内,一块占地8588平方米的商品住宅用地,经过40多家企业多轮竞价,以高出底价2倍多的525万元成交。其后,经过10多年的试验探索,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经营性土地的制度逐步完善,“招拍挂”成为老百姓耳熟能详的名词。
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司司长廖永林回忆说:“招标、拍卖、挂牌的原意,为了建立上一个公开、公平的市场环境,促进用地者和政府都来公开配置资源,这样是一种最有效、也是最公平的资源配置方式。”
市场成为国有土地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为其他生产要素的有效流动提供了基础。2001年到2007年,全国共取得出让土地收入4万1千多亿元,这些收入源源不断地投入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中。
廖永林:“最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财政收入的增加,土地出让收入可以用于其他方面,主要用于廉租房建设、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保障,土地开发整理等等方面的使用,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和其他民生工程的建设。”
目前,我国正加快建设统一开放有序的土地市场,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廖永林:“就是要让来自于土地的收益,用于更广大的民众,使更多人能享受土地带来的收益。”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