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市民从立体彩色斑马线上走过。近日,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交警部门给市区主要马路的斑马线上粘贴了蓝、白、黄三色相间的彩条,使平面的斑马线呈现立体感,不仅让人耳目一新,而且还给过往的司机强烈的视觉刺激。据了解,给斑马线披上这种“立体彩装”在全国还是首次。中新社发朱孝钦 摄
日前,浙江省台州市推出了国内首条立体感的彩色斑马线,通过蓝白黄三色相间彩条,使平面的斑马线呈现立体感,希望通过给行人或司机强烈的视觉刺激,从而增强对车辆行人的交通警示性。
记者从台州交警支队椒江大队了解到,他们在锦江百货附近的一小段路铺了这种新型斑马线,大概有二十几根,上面铺上由塑料和玻璃钢珠组成的三色复合材料,其中玻璃钢珠能起到反光作用,从而达到强化视觉刺激的目的。然而,这种立体斑马线是不是像预想的那么有效,记者特地请教了有关专家。
主要作用是制造行人障碍感 说起这种立体斑马线,浙大神经管理学实验室副主任王小毅博士认为,“立体标志的效果在制造障碍效果上的确要好于平面。”
王博士说,人对立体障碍的回避是一种本能,很小的婴儿,在一种叫做“视崖”(就是用颜色图形在一个平面上制造出一种高低悬崖感)的实验中,就表现出明显的恐惧。
“立体斑马线,可以说是利用了人们对立体障碍物的感知。”这种影响对司机和对行人都有效,“对行人来讲,与其说是对障碍物的恐惧,不如说是对高低感的恐惧,不管是从低到高还是从高到低,都会给人心理上增加负担,带来的效果,就是行人横穿马路会更加谨慎了。”
对司机的影响要小于行人 不过,王博士指出,从司机的角度来看,这种高低感尽管比过去的设计要强烈很多,但还不是特别强烈,因此,警示效果也不是特别好,因为,“司机看到的是竖向的斑马线,因此,立体设计不一定会完全发挥作用。”
王博士说,“司机在开车的时候,认知功能被大量占用,复杂的警示标识往往顾不过来,最好的方法就是激发出人类的一些本能,或者调动一些被限制的感官资源。比如,要想让司机降低速度,可以通过增加路面的颠簸来达到提醒作用(利用了被限制的触觉资源);也可以通过反光材料的光刺激。”这条立体斑马线增加的黄色侧面,也是利用了这一点,因为“黄色的反光效果好,是绝对会提高司机的警觉性的。”
综合来看,王博士认为,立体斑马线可能对行人的效果会更加明显。这种看法也得到了台州交警支队椒江大队工作人员的印证,“行人普遍觉得很新鲜,效果也不错,不过,对司机来说,几十米内警示效果还不错,太远的话就不行了。”
值不值得推广还有待观察 至于是否要在椒江内推广这种新型斑马线,椒江大队的人员表示,警示效果还有待观察,而且,资金也是个问题,“这条二十来根的斑马线,共计费用达7000多元,比普通的斑马线高了一倍还要多”。
记者随后从杭州市交警大队了解到,在杭州类似的新创意也有不少,比如3月底在湖墅南路试点过一种黄白相间的彩色斑马线,还在环城西路则推出了一种发光道钉,“这些地面交通语言,目的都想给司机更强的视觉冲击力,从而达到更好的警示作用。”至于,这些点子的效果如何,市交警大队相关负责人表示,“要从综合效果进行评价,比如运行秩序有无好转,对司机的警示性以及行人安全性方面等,尤其是对驾驶员的警示效果很关键,但是目前,还难以有确切的评估出来。”
王博士则从专业角度对立体斑马线提出了自己的质疑:司机在行车过程中,如果经常的被这些斑马线所干扰,也就是反复不断的激活一个人的原始恐惧和避让的本能,尽管效果很好,但也有可能会使得人变得烦躁不安,注意力无法集中。“所以最好不要用那么强烈对比的立体设计,可以改为一些简单的设计,比如说简单的增加黄色,而不要采用反光材料,或者用白色绘制网格的立体图案,而且,这样还节约成本。”(青年时报记者韩舒伊) (来源:中国网)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