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北京冬季“城市热岛”和“城市干岛”效应增强。北京20世纪80年代以前可谓城市化缓慢期,冬季可见“城市湿岛”状况。而今已转变为城市化快速期,呈现出“城市干岛”现象,这一转变加速了云下降水物的蒸发过程,使北京城区及南部地区的地面降水相对减少。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喜全及其同事,在2008年第11期《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杂志发表论文《城市化进程对北京地区冬季降水分布的影响》,分析认为:北京地区冬季降水分布在近40年中发生了显著变化。在城市化快速期,南部地区变为降水相对较少地区,而北部变为降水相对偏多地区。
他们将北京城市化进程分成两个时期,即以1980年为分界点,将1961至1980年划分为城市化慢速期,1981至2000年为城市化快速期。利用北京地区14个标准气象站40年的降水量资料,研究了城市化进程对北京地区降水分布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在城市化缓慢期,北京地区南部为降水相对较多地区,北部为降水相对偏少地区;在城市化快速期,相对降水量的分布则正好相反,南部地区成为降水相对较少地区,而北部变为降水相对偏多地区。发生这样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北京冬季“城市热岛”和“城市干岛”效应增强,特别是在城市化缓慢期冬季的“城市湿岛”逐渐转变为城市化快速期的“城市干岛”,这一转变加速了云下降水物的蒸发过程,使城区及南部地区的地面降水相对减少。
北京及其周边地区是我国近几十年快速发展的城市群之一。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北京城区集中在现在的二环路以内;1980年以来北京城市化进程加快:1984年三环路通车,1990年四环路建设,2003年五环路全线通车,现在六环路建设已近尾声,北京市中心城区从约60平方千米,发展到目前的约300平方千米。最近几年,东起定福庄,西到石景山,北起清河,南到南苑,方圆1040平方千米内的城市化进程更是发展迅速。
虽然已有许多关于北京“城市热岛”效应方面的研究工作,指出北京的“城市热岛”强度有随城市化进程增强的趋势,但城市化进程对北京地区降水影响的研究并不多见。王喜全副研究员等的这项研究及论文,部分回答了这个问题。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以及人口的增长,加上华北地区的连年干旱,北京的城市供水及工农业用水出现逐年紧张的状况,成为北京及周边地区发展的制约因素。降水是水资源的重要来源。因此,研究城市化对北京及其周边地区降水的影响,对了解北京水资源现状及其变化趋势,解决北京水资源短缺等问题会有很大帮助。王月
链接
日前,在中国气象局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气象台台长郭虎宣布,北京今年的降水量较常年偏多,而此前北京已经连续9年降水偏少。到目前为止,北京今年的降水量为684.66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多两成,比近10年同期偏多四成,为1999年以来最多;今年以来北京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0.7℃。郭虎预测,本个冬季(12月到明年2月),北京市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将为8~10毫米,平均气温比常年偏高大约2℃左右,但不排除阶段性低温的可能性。 (来源:北京日报)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