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8-12-26 03:44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进入论坛 手机读报
被誉为“小武当”的泽州县珏山景区风景秀丽,然而,多年来珏山的知名度不高,珏山旅游几近于一句空话。两年前,泽州县三八煤矿投资1.2亿元开发珏山景区,使景区焕发出迷人的丰姿。
今年,景区仅门票收入就达到700多万元,是历史上门票收入最高值的7倍。
三八煤矿开发旅游业是泽州县煤炭企业拓展空间、转型发展的经典之作。两年多来的泽州县,从县委、县政府决策层到县直部门操作层再到企业厂矿经营层,围绕转型发展的生动实践一直在悄无声息地进行着。
思想转型:煤炭优势短期离不了,长期靠不住。科学发展县域经济必须扬弃传统优势,优化配置资源,增创产业新优势
煤炭是泽州县赖以发展的资源优势。作为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其煤炭产值占到全县GDP的70%以上,提供的税收占全县财政总收入65%以上。
然而,多年来煤炭产业的快速发展,使泽州遭遇到“天灰、地陷、屋漏、路断”的生态环境挑战。煤炭单极化、产品初级化,高消耗、高污染的区域经济结构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去甚远。煤炭资源枯竭和煤炭产业政策限制也让泽州陷入了“煤矿关了怎么办”的困惑。
2005年7月,县委书记刘予强、县长崔守安一上任就直面着这个尚未破解的难题。
其实,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随着全省大规模调产,泽州人就开始思考“煤挖完了怎么办”,于是一批非煤企业红火上马,但习惯于“煤思维”、留恋于“煤情结”的泽州人并没有把那批企业做大做强,留下了“花多、花小、花期短”的遗憾。其中,对煤炭资源的偏好和依赖不能不说是个中原因之一。
“煤炭优势长期靠不住,短期离不了。泽州应当将引导企业利用煤炭积累的资金创新转型,打造新的优势产业,使产业形态由单一支柱产业型向多元稳固型转变”。刘予强和记者谈起当时的观点时特别强调,“煤炭价格高位运行掩盖了一些经济和社会矛盾,削弱了创业者的激情和动力。所以,最关键、最紧迫的是先让广大干部群众清醒头脑,未雨绸缪。”
2005年8月,“百日大调研”和“思想大解放”两项活动在泽州县全面展开。3个月后,县委、县政府领导与全县干部形成共识,作出抉择:利用煤炭价格高位运行的好形势,以“一矿办一企、一矿带一业”为载体,以“地下转地上、黑色转绿色”为目标,加快煤炭产业转型。政府引导、支持全县煤矿企业投资新的项目,兴办新的产业,加快转型发展步伐。
产业转型:提升煤炭产业集中度,发展多元稳固的新型产业,构建泽州产业新框架新形态
“煤炭产业是眼下的经济支柱,短期离不了,那我们就在规模结构上转变,努力提升产业集中度。”
(下转A2版)
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王宏微把记者领到了川底乡。过去这个乡12座煤矿产量只有90万吨,资源整合后只有5座煤矿,产量却达到150万吨。王宏微告诉记者,泽州县在资源整合中狠抓30万吨以上骨干矿井建设,全县改造建设骨干矿井24座,其中年产30万吨以上的22座,年生产能力1200万吨,占到全县总产能的70%。
“地下转地上、黑色转绿色”成了泽州煤矿转型发展的普遍行为。国有大矿先行,集体、个人煤矿接替的梯次性推进办法,引领全县煤矿把经营触角延伸到了工业、农业、旅游服务业、制造业等多个领域。西沟煤矿投资2400万元,建起了小苗岭养猪场,利用猪粪发展沼气,实现了循环发展。西庄和泊村煤矿在市区建成了两家四星级酒店和一家餐饮业旗舰店。巴公镇几家煤矿联手大规模绿化龙王山,使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森林旅游公园。
一些项目出现了质的飞跃。岳南煤矿新上的路宝铝合金轮毂项目,使泽州县实现了由“黑色”向“有色”的延伸;一家煤矿新上了清慧制造项目,生产汽车配件,把“泽州铸造”改写成了“泽州制造”。天户煤矿引进北京科技大学的新技术,上马了坤达煤化磁材项目,生产的四氧化三锰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
两年间,全县煤炭企业转型新上的项目有63个,总投资16亿元,其中工业项目23个,农业项目30个,旅游服务业项目10个,初步形成了煤炭——现代农业;煤炭——旅游服务业;煤炭——冶铸业——装备制造;煤炭——新型化工四条产业链条,并产生了显著的效益。其中,煤炭——冶铸业已形成年产50万吨棒材、50万吨线材、200万吨中厚板、50万吨铸件、20万吨汽车配件的生产规模,今年提供税收达到2916万元。煤炭——新型化工系列产品链已形成年产100万吨大颗粒尿素、60万吨合成氨、30万吨甲醇、10万吨二甲醚、10万吨合成油的生产规模,今年提供税收达到4692万元。
机制转型:政府成为创新转型的第一助推力,营造环境,提供服务,引导而不主导,扶持而不命令 上世纪九十年代泽州在调产中所上的项目之所以大部分流产,很大程度上与旧的体制机制有关。“集体办、大呼隆”甚至一定程度上的政府行为导致新上企业缺乏生命力。县长崔守安对此直言:“企业转型发展需要更有活力的体制机制和发展环境,政府要顺应需要,当好第一助推力。”这一思路催生了“政策引导、市场运作,股份制经营”和“谁投资、谁负责、谁受益”的基本原则,也为创业者找到了符合现代企业发展的经营机制。
从主导和命令到引导和服务,泽州县从县委、县政府到县直部门再到乡镇党委政府,来了一个漂亮的急转身。政府先后出台了《全县产业发展规划》《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创业的若干意见》等文件,从政策面上予以稳定和支撑;每年都从财政拿出500万元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支持科技型、外向型、吸纳就业型民营企业的发展;分期分批组织县乡干部到名牌大学培训工业经济,赴山东观摩现代农业;连续多次邀请国内知名学者、专家教授授课,让本土企业家走进现代市场经济。
县直有关部门急企业之所急,协调联合两家事业单位、12家企业组建了金诺担保公司,为中小民营企业担保贷款,打通“融资”瓶颈。一些行业担保协会应运而生,南村镇的6家冶铸企业共同发起成立了众鑫铸造业信用担保商会,成为晋城市首家民间担保机构。
环境也是生产力。泽州县出台优惠政策大张旗鼓为企业发展和招商引资营造一流环境。谁敢破坏环境,给企业发展设置障碍,政府就端谁的饭碗。两年来,先后有多人因为推委扯皮、吃拿卡要而受到党纪政纪处分。在良好的创业政策和环境中,泽州县积极启动煤炭积累资金的同时大力引资,“十一五”期间的引资量已经超过“十五”总量的3倍。
增长方式转型:产业体系向多元稳固型转变,增长方式向节约、集约、稳健式转变,非煤产业在经济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大,县域经济活力四射 南村镇曾是泽州县乡镇中的“老大”,因为煤矿关闭也曾一度萎靡。如今南村镇的晨晖、春晨兴汇、世纪、鑫环城等一批新上的亿元项目,支撑起了冶铸业的大厦,50多个中小冶铸项目更是锦上添花。彻底丧失煤炭支柱之后,南村镇化蛹成蝶,年工业增加值达到8亿元,实现税收6000多万元。
川底乡在做强做大煤炭主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服务业。他们办起全省最大的种猪场,全乡生猪存栏达到3万头;建成全市最大的奶牛基地和储量500万吨的冷库,在市区形成了以大型超市、酒店等为主的特色服务业,地面企业年实现增加值6亿元,占到全乡工业经济的45%以上,成为全县经济三强之一。
如今在泽州大地上,涌现出了巴公、北义城、高都、南村等一批煤化工、冶铸工业园区,旅游服务、新型建材、农业产业化等企业星罗棋布,多元化的产业格局开始打破煤炭一业独大的垄断局面。在累计关闭158座煤矿、减少产量548.5万吨的情况下,新上项目异军突起,县域经济充满活力。2007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达到93亿元,财政收入近17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5060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了50.9%、151%和19.9%。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名列中部地区第50位,排全省第6位。非煤产业在经济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大。今年前11个月,全县非煤产业提供税收比2005年全年提高了10.6个百分点。巴公镇非煤企业上缴税金占全镇财政收入比例已由2005年的37%提高到74.3%,南村镇更提高到了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