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旅社中的大学生揾工实录(图)
12月15日,在京发布的2009年《社会蓝皮书》显示,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年底可能有150万人难以找到工作,而2009年的高校毕业生更将从2006年的413万人增至611万人,形势或许更加严峻。
尽管数字触目惊心,温家宝总理在与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学生们的谈话期间,还是给应届毕业生吃了一颗“定心丸”:把大学生就业放在首位,并承诺国家将尽一切努力去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
就在广州市一些城乡接合部,涌现了为大学生求职准备的、打着大学宿舍称号的求职旅社。
来自五湖四海的大学生,每天只要花费十几二十元就可以住在这里。他们三五人一间房,仿佛仍住在校园里一般,每天为最终能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而忙碌着、努力着。
文/本报记者杜安娜
实习生林霞
图/本报记者顾展旭
广州增槎路,罗冲围客运站。满面尘灰的人群,扛着大包小包,拖儿带女,熙熙攘攘充斥在纵横交错、环境嘈杂的高架桥下。
这个交通颇为梗塞的地带,每天都有这样一群年轻而躁郁的面孔混迹期间,不一会,就“钻进”一个聚合中、低档餐馆、舞厅、网吧的“杂牌”商务楼顶层。在这个“顶层”旅馆里,“收纳”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们,他们已经把这里当作开始求职的起点,收拾挫败的“临时地”以及收获成功的终点。
金融危机下找工作有些“点背”
与周边嘈杂的环境比起来,商务楼顶层的这个求职旅馆里,却是另外一番景象。这个按商务标准建立的旅社,像极了大学宿舍,只是地面铺设的地毯,吸尽了一切细微的响声,异常安静。
住在这个“商务大学宿舍”的学生们,都安静地坐在电脑前,做着自己的事。进进出出的人,都自觉保持着静默。
王丹阳,这个穿越了大半个中国,从沈阳只身来广州找工作的小伙子,正是这浩瀚求职大军中的一个。每天,和所有求职大学生一样,满身疲惫回到旅社,同时也满心期待新的一天。
对自己能力从来都无比自信的王丹阳说,自己这次有些“点背”:“我是踏着美国次贷危机和全球金融风暴的缝隙来的。”10月底,他网投的一份简历有了回音,便迫不及待地背上行囊来到了广州。
从没来过广州的他,心中却充满着两个美好愿景:其一,相信广州美好的前景,“广州是广东的省会,也是珠三角地区,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对于个人来说,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另一个原因,则是他义无反顾地南下的根本所在,“女朋友在广州找到了工作”。
“当时的情况,比现在要好很多。”来广州的第二天,他就去参加了面试,凭着自己人力资源管理和会计学的双学位,很快就通过了面试。
这一切来得都太轻松了,王丹阳反而有些犹豫了。“从待遇上考虑,底薪非常低,收入基本上靠提成。我并不是担心自己做不好,只是感觉自己就像在"三只鸡蛋"上跳舞,一只是老板,一只是客户,一只是家人”,他的“拒绝”理论有些奇特。
两个月面试114场最多一天15场 王丹阳讲到了自己的家庭,他出身在一个几代从医之家,算起来也是小康。按照父母为他铺设的轨道,毕业后,很容易进入父亲所在医院的人事部门,刚好也符合他所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一开始,他也试着去实习了一段时间,“但那种冗繁而索然无味的工作,真的不适合我”,之后,他毅然离开了家,踏上了南下的火车。
在“拒”掉第一份保险工作后的半月里,他又陆续参加了二十几场面试,也收到了几个“offer”。这让他不禁有些飘飘然。
“最巅峰的时候,曾经一天面试了15场。”那时,王丹阳对自己越发自信起来。“一个公司的很多职位都在招人,我包揽了很多项目,简直像赶场子,把公司上上下下全跑遍了。”
他自己统计了一下,来广州的最初两个月时间里,他整整面试了114场。
进入12月后,突然“变了天”,一个月只收到了三四场面试通知。“这一个月时间里,每天我都在思考明天我该去哪里。”
他有点后悔,当初放弃了不少机会,“刚来时觉得在广州一个月工资至少也得3000元,所以挑三拣四的,现在觉得只要有份工作给我就可以了。”
王丹阳说,他们的大部分信息都从招聘会、网络和报纸招聘版上获得。最让他们寒心的是,企业的不诚信,而他们又没有办法在海量的信息中一一筛选,只能去碰运气。
“一不小心就被耍了”。“在一次招聘会上,一家很不错的企业招会计,我投了简历,连过了两次笔试,一道面试。最后一关就剩下几个人。”结果刚走进面试室,考官却大为不解地问:“我们招的是女生啊?”“他们在招聘信息上并没有注明。”王丹阳明白自己被“忽悠”了,他抑制住心中的怒气,无奈地反问:“您看我哪里长得像女的?”
室友后来对他说:“招聘会上的企业作秀很多,很多都是想借机会给企业做宣传。还有的企业打出来招聘信息比实际需要的人数多多了。”
(责任编辑:李夏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