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近20年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下滑
本报讯 (师达宣 记者桂杰)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一课题组的最新研究表明:从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下滑。这是该课题组历时3年多完成的一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成果之一。
课题组对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变化模式进行了6项研究,内容涉及心理问题、焦虑、抑郁、自尊等。综合有关结果表明,在过去的一二十年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在下降:一方面,一些消极的心理特征,如心理焦虑、抑郁等逐渐增多。例如,1992年到2005年,青少年的焦虑得分增加了约8%;1989年到2005年,抑郁得分增加了约7%;1992年到2005年,敌对心理得分增加了近8%。另一方面,一些积极的心理特征,如自尊水平在逐渐下降,1997年到2007年,青少年自尊得分下降了11%。
课题组结合统计结果分析认为,心理健康水平的下滑与社会变迁有关,至少可以由历年的负面社会指标如离婚率、犯罪率、失业率、基尼系数等的变化加以预测。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并没有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而提高,而是随着负面社会问题的增多而明显下滑。
课题组还强调,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下滑,凸显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国家已经要求有条件的各级各类学校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并开展适当的教学和辅导工作。然而,很多学校因为一些主观或客观原因,未能有效开展这方面的工作。例如,在很多学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课时无保证,缺少专职教师,缺乏场地和资料。
课题组认为,心理健康水平下滑的根源不在教育本身,而在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问题的增加,如贫富分化可能导致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分化并下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