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城改造获中国
人居环境范例奖
被誉为我国旧城改造典范的天津市危陋平房改造,于2002年荣获建设部颁发的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该奖为我国首次颁发。
上世纪90年代,本报全景式地报道了本市历时6年的危陋平房改造工程。
这一浩大的民心工程始于1994年,到1999年底提前一年完成了预定的目标。6年来,全市累计拆除危陋房屋836万平方米,新建住宅2073万平方米,还迁安置居民30多万户,110多万居民改善了居住条件。
回顾危改的历程,当初作出危改决策的时候,面临着难以想象的困难。一是危陋平房量大面广,仅2公顷以上的成片危陋平房就有738万平方米;二是投资巨大,初步匡算每年至少要投入40多亿元;三是当时本市的经济状况正处于三年治理整顿的恢复时期,财力非常紧张。在进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1993年10月12日,本市作出了“关于加快危陋房屋改造若干问题的决定”。1993年12月1日,本市召开了全市危陋平房改造动员大会,拉开了全面实施危改工程的序幕。1994年,市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正式确定力争用5至7年的时间基本完成市区成片危陋平房改造的任务,这一重大决策,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和支持。
6年的危改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4年的起步阶段。明确了危改工作的指导方针,着眼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制定了拆迁、用地、配套、行政事业收费等一系列优惠政策。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当年就拆除了120万平方米的危陋平房,首战告捷。第二阶段,是1995年至1998年的难点大片重点突破阶段。随着危改的不断深入,条件好的地块已基本改造完毕,剩下的大多数是人口密度大、基础条件差的难点大片,如谦德庄、南市、西广开、小关、南头窑、中山门等。为此,市里作出了“集中有限的财力,加快危改进度,统一拆迁规划,实行滚动开发”的决策。各区以改革为动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创造出了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加快了危改的进度,一个个难点大片被攻破。河西区率先提前完成了危改任务,随后,和平、南开、河东、河北等区也相继宣告危改任务提前完成。第三阶段,是危改的决战阶段。红桥区拆迁量最大,虽然已取得重大的进展,但到1998年底,仍有100多万平方米危陋平房需要拆除。市领导又多次深入调研和指导,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通力合作,经过一年的决战,红桥区实现了提前一年完成任务的目标。至此,全市人民经过6年的共同奋战,危陋平房改造的阶段性目标,提前一年胜利实现了。
危改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居住条件,全市人均居住面积由1993年的6.9平方米提高到1999年的8.4平方米,人均使用面积由9.6平方米提高到13平方米,住房成套率由53.6%提高到70%以上;危改显著地提高了城市载体功能,道路面积由3250万平方米增加到4069.7万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