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灾后绵竹巨变
画年画晒香肠 灾区群众过年忙 老城区恢复热闹景象
南京对口支援的剑南镇是绵竹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在地,面积24.7平方公里,被绵竹市民称为“老城区”。这里不仅是绵竹市委、市政府的所在地,还有全市最大的市民广场、最大的超市,以及一条商业步行街。
地震发生后,老城区受灾严重,80%的建筑遭到严重损坏,商店、超市、饭店关门,绝大多数居民都从老城区搬了出来,住进郊区的帐篷里,老城区成了一座“空城”。
当记者重返绵竹时看到,原本地震后在街边搭起帐篷做生意的店家,都已搬进了经过检测的屋里,倒塌的超市也重新建好营业,路边的商店挂出了“重新装修,欢迎新老顾客光临”的横幅,整个商业区人流川流不息。在居民区内,到处可见正在进行加固的楼房。一位居民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加固的房子能在春节前竣工,他们一家就可以搬出板房,回家过年。
板房区夜晚灯火通明
与白天的热闹相反,一到夜晚,老城区立刻沉静了下来,马路两边的楼宇零星亮着几盏灯光,居民小区里黑漆漆一片。
一位当地人告诉记者,绵竹市民白天在城里上班,晚上都要回到板房区休息,所以天黑后老城区基本上看不到什么人。记者随后来到位于景观大道旁的板房区,这里灯火通明。据了解,这里是江苏援建绵竹的板房区,除了居民住宅区,还有医院、学校、商店、茶馆、澡堂等。
板房区的出现,让出租车司机很高兴。开出租车的潘师傅告诉记者,板房区的出现等于扩大了剑南镇市区的面积。以前他在市区跑,横穿市区一趟也就5块钱左右,现在从老城区开到板房区就要七八块钱,“生意好做多了,每天能收入200多块钱,是以前的2倍”。
愈加珍惜亲情,亲戚间走动多了
地震也让更多绵竹市民愈加感到亲情的宝贵,亲戚间的走动多了。
市民刘海告诉记者,他家在绵竹的远亲和近亲加起来有三四十个。虽然城市不大,但以前亲戚之间走动得非常少,基本上逢年过节才见上一面。地震后,大家的交往开始频繁起来,几乎每个周末都要走走亲戚。
“现在回过头来想想,以前亲戚间不大走动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是有人富有人穷,导致相互之间都不太愿意多走动。而地震后,大家突然感到钱不是最重要的,亲情更重要。”刘海说。
家住板房区的李昌兴告诉记者,虽然板房的居住条件和以前比差距挺大,但也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现在我们家3户亲戚都住在一起,平时互相串串门,关系越来越融洽。”
墙体开裂的楼房边搭起了脚手架,戴着安全帽的工人进进出出地忙碌着;建材店的生意特别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正在紧张进行;商业街上人流川流不息,宾馆饭店门口摆出了“年夜饭”预订的招牌……
昨天,本报特派记者在绵竹发现,这里和刚刚地震后相比,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个充满希望的绵竹正从废墟中一步步站立,灾区群众的生活也发生了很大改变。
尽管随处可见布满裂缝的墙壁,但这丝毫没有影响灾区群众忙年的脚步。昨天,记者在绵竹大街上绕了一圈,感受到这里浓浓的年味。
在绵竹市中心的弘瑞广场,刘女士正在帮她7岁的女儿挑选衣服,商场里有不少正在挑选年货的人。刘女士说,除夕夜小孩“一身新”是绵竹的风俗,她特意为女儿选购了一身红棉衣,就是希望新的一年里一切都红红火火。
在射箭台村,家家户户门上都画上了颜色鲜艳的人物,还有的连墙上都画着画,有“桃园结义”、“仕女图”、“母女图”等。57岁的村名汤青华说,过年画年画是绵竹的习俗,可以辟邪纳福,一般在墙上画好一幅画可以放3年,每年过年时只要重新上个色就行。虽然擅长画年画,但今年自家门板上的年画却不是汤青华自己画的。他告诉记者,村民的房屋在地震中都普遍受损,后来村里出资整修了房屋,并画上年画。“年画一上墙,立刻就有过年的感觉了,相信我们今年一定会过个好年。”汤青华笑着说。
在景观大道旁的板房区,居民们买来各式各样祈福的年画贴在板墙上。还有人在自家门前拉了条绳子,晒上香肠、腊鸡、腊鸭。“今年我家做了30斤香肠,因为腊月二十五就有亲戚开始上家里吃饭,一直要吃到正月十五,我得多准备点。”居民刘国成说。
25名南京教师绵竹支教已半年
板房教室面积大,上课喊得嗓子哑
25名教师,2000多公里外。他们在帐篷和板房里已坚守了178个日夜,所教的绵竹学生有数千名……这几天绵竹各中小学开始期末考试。昨天批改试卷时,一位南京教师欣慰地说:“学生们的成绩比较理想,我可以安心地回去了。”
教材不同,重新备课
2008年7月,南京市教育局从南京9所中小学,抽调了25名优秀教师前往地震灾区绵竹支援教学。语文、数学、英语、生物等9个专业的教师被分配到绵竹汉旺、富新等8所学校。
“那时候这里是一片废墟,夜晚连路灯都没有。”支教老师领队王志全说,当时的南轩中学就是在一片农田被推平后,再搭几个帐篷。是江苏的援建队伍用最快速度建起了板房。2008年8月1日,南轩中学是绵竹第一所搬进板房复课的学校,共有3000多名学生。
江苏和四川的教育课本不同,支教老师只有重新备课。当时,南轩中学没有围墙,6名南京老师白天备课,并帮学生补习功课;晚上配合学校工作,当起“保安”在学校周边巡逻,防止教具、设施被人为损坏或偷走。
教室面积近百平方米,上课喊得嗓子都哑了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南轩中学,王志全和其他老师正在批改试卷。他告诉记者,南京支教教师被分配在初一年级组,初一年级共有6个班,每个班的人数都超过60人。他们每人都要批改300多份卷子,前一天晚上就有老师改试卷改到凌晨一点才睡觉。
板房学校的教室面积也很大,近100平方米,比南京要大30多个平方米。去年8月份刚开始上课时,南京老师站在讲台上必须扯着嗓子喊,否则后面的学生听不清。几节课下来,老师们的嗓子吃不消了,于是就站到教室中间讲课,这样声音能稍微放低点。但就这样,每位老师的嗓子还是越来越嘶哑。好在后来金陵中学捐了60个扩音器,总算解决了这个问题。
即将返宁,捐出全部加班费
“条件最苦,怨言最少,反响最好。”这是南京对口援建指挥部对南京支教老师的总体评价。来自大厂沿江教师进修学校的黄斌说,支教的教师有着许许多多感人事迹。去年9月一个星期四的上午,金陵中学地理老师李刚接到母亲病危的电话,他坚持上完最后一堂课才走。到家后,母亲已经去世,他星期天下午就又匆匆赶回学校。这件事被绵竹的老师知道了,多名女教师感动得掉泪。
“我们是代表南京教师帮助绵竹人民的,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做的。”王志全说。南轩中学的一位当地老师告诉记者,半年来,南轩中学6位南京老师的各种加班费加起来共有1.1万元左右,他们决定全部捐给学校。南轩中学校长坚决不同意,来来回回6次后,校长才勉强接下。
本组撰稿 本报特派记者 王茸 姚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