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协调合作是主调
《瞭望》:国际社会应该从哪些方面来着手避免世界经济形势的恶化?可能的新增长点在哪里?
甄炳禧:总的来说,要加强协调合作,这是主调。
同时,发达国家之间应该限制贸易保护主义。若是继续加强贸易保护,最终结果是在不利于新兴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不利于发达国家自身的经济恢复。
此外,国际社会应该改革不健全不合理的国际金融体制,从近期、中期、长期方面制定改革目标。近期,加强金融监管。中长期,增加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大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决策权和话语权。长期,建立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当然改革国际货币体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还需要国际社会多方的努力。
新增长点会有一些,是不是很大的增长点不好说。下一个增长点有几种可能性:新能源、新材料如纳米技术和美国的生物技术。生物技术虽然没有形成像IT业那样庞大的规模,但在今后运用到医疗、卫生等方面,还是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这些增长点不可能很快形成拉动经济的需求。
庄健:这个问题很重要。实际上至少有两点。短期需要稳定预期,克服恐慌情绪。现在面临的比较大的问题,在媒体、高度发达的信息交流的情况下,许多情况是因为预期变坏造成的。这时候,市场本身弥漫悲观情绪,经济也在下行,政府很重要。政府必须出来,无论从财政、货币、舆论导向,都要做很多工作,改善大家的预期。政府积极应对这些问题,稳定市场情绪,才能把目前急剧下滑的局面止住。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要进行调整改革,这是中长期的。要重新考虑过度消费、银行监管的问题,必须改变。对中国来讲,要考虑如何强化挖掘内需,使得内需外需平衡拉动。
全球来说,清洁能源、先进科技,还有环保、节能减排,都是国际化趋势。这里有很多发展空间,国际合作有很好前景。发达国家经历了工业化阶段,已经到了后工业化阶段,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等方面已经比较好。发展中国家,比如中国,工业化过程中如何与发达国家的技术相结合,也是一个增长点,虽然没有传统的来得快。这是一个中长期的过程。
短期可能还是在传统领域。国内的话,指望高科技的东西引领经济增长,可能性不大,虽然3G等通信技术会有一定拉动作用,“大头”还是各国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比如中国的制造业。三大经济体可能还是靠服务业。服务业涵盖了很多领域,这里面也有高科技,通讯技术、金融、保险、医疗、教育等都是他们比较有优势的。欧洲的飞机制造等,也有竞争优势。
丁一凡:要合作,不能“各人自扫门前雪”。贸易保护主义是走不出危机的,大家要有合作的态度,求同存异,尊重对方,平等待人,才能得到别人的理解同情。恰恰欧美国家的舆论令人担心,动不动就想把责任推到别人头上,这样别人怎么会愿意跟你合作呢?不合作能单独走出危机吗?我看不出来。他们习惯占领“道德高地”,指责别人,这次问题出在他们自己身上,还是这样,无助于解决问题。大家合作,才能共同走出困境。
祝宝良:当前,无论国际经济还是中国经济,正在经历着由上升期进入下行期的关键调整时期,因为大家都在采取救市的措施,非常时期各有非常的办法,比较统一的都是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
全球经济危机是全球的问题,当然要加强合作,产业调整也是全球化的调整。比如美国的汽车产业现在进入低迷,那么就应该向中国或者印度方面转移;而中国的纺织和家用电器应该向非洲国家转移。在转移的过程中消化了企业的过剩产能,带动社会甚至是全球的投资。
我认为在IT行业以后,全球新的经济增长点还找不到。当然各个国家情况不一样。像中国的增长点就很多,汽车、房地产、旅游、教育都可能成为增长点。
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还会下降,经济调整将持续两三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宏观调控政策应当根据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调整力度、节奏和重点,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目标,着力巩固和稳定外部需求,着力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在努力扩大政府投资的基础上,制定有利于促进增加房地产、汽车、家电、纺织等产品消费的政策,以便加快消化过剩产能,带动社会投资,“熨平”经济周期波动,把实际经济增长维持在8%左右,不使实际经济增长速度偏离潜在经济增长速度过多,以保持就业稳步增长。同时,要大力调整产业结构,鼓励教育、医疗、旅游、休闲、信息服务等产业发展,逐步把出口导向的产业结构调整为内需导向的产业结构。
邹新:首先需要各经济体政府进一步切实加大沟通、协调、合作力度,以创造“多赢”而非“多输”局面,尤其是加强对跨境资本过度流动的监管和引导。其次,应加大对高技术、环保等新兴行业的投入,利用经济下行期,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为下一轮经济景气期的到来作好准备。
[上一页]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