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上蔡农地流转案调查
在加速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农民土地流转意愿遭遇建设用地需求饥渴症的阻击
《望东方周刊》记者卢波 | 河南上蔡报道
2008年的最后一周,河南上蔡县农户张保国的养鸭场连续遭到数次袭击,“十几号人手拿铁锨、大锤,见墙就砸,见房就拆;我们上去劝止,这些人冲我们喊:‘我们都有艾滋病啊,碰着哪儿了,莫怪我们!’”
养鸭场旁边,农户李明德的养牛场也遭到了类似的“入侵”。
2009年新年,《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在现场看到的情景,是农村土地流转中,“软流转”碰上“硬流转”、农民意愿遭遇工业项目的一个典型样本。
围困养殖场
自从养殖场东边建起砖场后,搞养殖的农户们就一步步陷入了绝境。
最开始是“断路”, “制砖场挖了一条大沟,把养殖场与汝(南)上(蔡)公路隔离开来,我们运草料的农用车进不来,只好绕道从古城墙后边运草料和饮水,用人力背。我儿子背草料过沟,有天不小心滑倒,伤了腰,医药费就花了好多。”面对本刊记者,李明德老泪纵横。
养殖户多次向县里各级领导反映未果,砖场则变本加厉,施工期间经常“不慎”挖断水管、电线,养殖场的牛、猪、鸭断了水、草和饲料。“牛吃不上草,喝不上水,砖场施工机械不分昼夜吵闹,母牛都流产了,过两天就死一头。这几十头母牛是我贷款100万买的,原指望下了牛崽卖钱,这下可不是要家破人亡?”
这还不算完, 2008年8月6日,上蔡县国土资源局给养殖农户们下达了一份行政处罚决定书,称他们办养殖场手续不全,要求他们立即拆除地面所有的牛棚和鸭圈及临时房屋。
“要不是政府提倡,我们小户人家哪敢借100多万搞养殖啊?”张保国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这个鸭场是河南省农业厅驻村工作队帮扶建立的,农业厅承诺,养鸭场建成后将给予资金技术支持。2008年12月11日的《农民日报》还对其事迹作了专题报道,张保国一家被该报誉为“当代养鸭状元”。
有政府主管部门的支持,养殖户们认为自己手续是完备的,接到行政处罚决定书后,张保国、李明德将县国土资源局告上法庭,经上蔡县法院裁定,撤销了县国土资源局的行政处罚决定。
尽管国土局的行政处罚被法院撤销,2008年最后几天,还是来了好几拨身份不明的人带着铁锨、大锤来强拆牛棚、鸭圈。
报警之后,“110说,这是农地纠纷,他们处理不了,要我们先解决这个养殖场到底合法不合法的问题,你们如果有理,上法院告他们去。”
“软流转”碰上“硬流转”
张保国、李明德办养殖场的这块土地,确实不是他们自己分到的责任田。
相对于河南省其他地区,上蔡气候比较温和,适合发展养殖业。在农业、畜产部门的支持下,上蔡有不少农户通过自愿流转的方式,租用邻近村组的土地搞养殖,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一条捷径。
张、李二人看中了上蔡县芦岗乡程老村5组的这块“机动地”,一来因为离县城近,卖牛崽、鸭蛋方便;二来靠近公路和护城河,容易解决饲料和水源。2007年4月,他们和程老村5组的20多户村民签订了土地流转协议,以每亩地每年给1000斤麦子的代价,换得了土地使用权。村民们在协议上按了手印,约定每年12月,按当年的麦价从养殖户手里领取租金。
2008年夏天,风向突变,程老村5组的“队长”吴群生在村里用大喇叭传达了“大队指示”,说“县里征地”,乡土管所把已经分到户的这块“机动地”给卖了,告诫村民“卖也得卖,不卖也得卖!”当本刊记者向吴群生求证这块“机动地”的归属时,吴群生称“已经被县里征走了”,具体是哪个部门征走的,作何用途,“我都不清楚”。
芦岗乡信用社给村民们定了账号,按每亩22500元的价格给村民们补偿,只需要签个名,就能领钱,不用任何手续。多数村民领了这笔钱,只有吴俊良、王保民等两三户人家坚决不领钱,不卖地。“每亩地一年按1000斤麦子算钱,听起来不多,可是总能保我们一家五口的口粮,为2万块钱把地一下全卖了,有个啥事儿这钱花完了,以后可咋办?”吴俊良说。
而领了钱的村民吴军营则告诉本刊记者,他也知道卖断跟出租不一样,地一下子就没了,但“叫领钱谁不去领啊?”村民吴东旭的妻子则说,“钱是领了,我们一家都不知道发的啥钱。”
[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