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3.10:1 连续4年未扩大
本报讯 (记者/陈清浩)前昨两日,省委、省政府在广州召开全省农村工作会议,分析当前“三农”形势,总结交流2008年全省农业农村工作经验,研究促进农业稳定、农民持续增收的政策措施,部署2009年及今后一个时期广东省农业农村工作。
回顾
“三大三稳三新”
会议回顾总结了2008年广东省农业农村工作。认为去年广东省“三农”工作成效显著,呈现“三大三稳三新”特征。
“三大”:支农惠农力度大,全年各级财政“三农”预算支出约790亿元,其中省级财政预算226亿元,比上年增长20%,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最大的一年。农村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大,1—11月,全省农村固定资产投资2003亿元,同比增长16.6%,其中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0.2%,在三大产业所占比重由2007年的0.67%提高到0.93%。农民收入增幅大,预计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6400元,增长13.8%,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2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上年的3.147:1下降到3.10:1,连续4年没有扩大,反而略有缩小。
“三稳”:农业发展保持平稳,去年全省粮食、畜禽、水产、水果等主要农产品普遍增产,全年农业增加值增长3.8%,农产品出口49.2亿美元,增长11.2%。农产品市场和价格保持平稳,各地加强农产品市场调控,成功克服了雨雪冰冻灾害等不利影响,确保了全省粮食供给安全和粮价平稳,重大动物疫病发生大幅减少。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各地顺利完成了第四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有序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得到了新的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稳步推进,农村社会治安继续好转,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
“三新”:县域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各地大力推进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县域经济保持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67个县(市)前三季度GDP比上年同期增长12.9%,增速比全省高2.5个百分点,全年转移农村劳动力达到106.5万人,16个产业转移园吸纳本地和外省劳动力就业分别占50%以上。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呈现新亮点,农村低保补助标准提高,农村年人均收入低于1200元的困难家庭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农村免费义务教育进一步巩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实现全覆盖,农民参合率提高到95.4%;被征地农民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扶贫开发管理机制进一步健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进入新阶段,广州、佛山、中山等市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一批措施已经出台或即将出台;一些过去城乡二元体制的难点、重点问题得到有效突破;一些地方实施了农村住房、水稻和渔业政策性保险;农村金融改革取得新进展,集体林权制度试点改革成效显著,国管水利管理单位体制改革全面完成,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全面启动。
部署
深化农村土地管理制度
会议指出,今年广东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形势严峻,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仍然很大。必须重点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要牢牢把握发展广东特色现代农业这个基本方向,在强基础、保增收、促发展上狠下功夫。二要牢牢把握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这个核心,在促进农民创业、转移就业和城镇定居创收及拓宽非农收入方面狠抓落实,务求取得新突破。三要牢牢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历史性战略任务,在推进村庄整治、建设宜居村镇方面出新成果。以规划为龙头,以推进“万村百镇”整治工程为抓手,努力形成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双轮驱动”发展新格局。四要牢牢把握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个客观要求,在改善民生、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方面取得新成效。以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为重点,不断提高农民社会保障、医疗保障、文化教育水平,不断满足和丰富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五要牢牢把握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这个根本要求,在制度创新、先行先试方面迈出新步伐。加快推进珠三角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先行先试,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农村金融改革,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会议要求,要切实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把抓落实作为今年工作的主线,真抓实干,务求实效;县镇两级党委、政府要切实转变职能,由过去偏重催耕催种、招商引资逐步向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转变,强镇扩权,做强做大中心镇、专业镇;要切实加强农村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完善应急机制,开展群防群治,保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