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高等教育下一步发展的任务是质量的提高。
高等教育质量如何提高?这要涉及很多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学科建设,这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中心问题。过去只有少数重点大学承担科研任务,现在很多大学都把自己定位于研究型大学,大家都争先恐后去争取科研项目,可是,一些科研项目做得好的学校并不一定能保证做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好。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呢?一种错误的观点是:把一所学校科研项目的多少、科研成果的大小作为衡量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如此一来,许多大学,特别是一些研究型大学,一年到头的主要注意力都集中在课题论文、核心期刊上,考核教师的主要指标也是论文数量、科研经费的多少。这一导向所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教师把大量精力投入到科研上,而不是放在教书育人上。在这种状况下培养的人才,有些反而不如一些专心致志做好本科教育的院校质量好。
大学的主要职能是什么?是培养人才,特别是要培养一大批能在社会上发挥作用、作出贡献的人才。更多的普通高校要以培养合格的建设者为己任,要从培养人才的角度加强学科建设,而不是以科研项目来确定学科建设。不走出这个误区,大学人才培养的质量肯定会大打折扣。
新教师的水平如何提高,是另外一个大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人才培养的质量也难以保证。
一个优秀的教师,不是一年两年就可以培养出来的。在高校扩招以前,全国大学教师有40万左右,目前总数已经达到了110万,还不够用。新增教师三分之二都是2002年以后毕业留校的新教师,他们整体水平的高低,也就决定了目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
可以看到的是,新教师的学历普遍都比较高了,没有博士学位的人根本进入不了重点大学教师这个岗位的序列。然而,将高学位设置为入门的门槛是容易的,但是培养一个合格的教师又是相当不容易的。因为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从业者不仅需要具有一定的专业背景、学术水准,还需要一定的教育知识和教学实践。学术水平高的教师并不一定是好教师。
优质的教师资源永远都是稀缺的。因而,如何帮助年轻的教师具备一个合格教师应有的修养、责任心、教学能力和人格魅力,不仅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而且要上升到战略的高度来认识,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可以设想,没有优秀的师资力量做保证,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就永远只能是一句空话。
作者小传:
潘懋元:教授,博士生导师。1945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教育系,解放初在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进修研究生课程。
历任厦门大学教务处长、副校长、顾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理事长等;现任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名誉所长,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等研究机构和数所大学的兼职教授或研究员。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