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副职过多"的现象引起社会热议:一些地方配备的副市长、副镇长、副秘书长等竟然超过了两位数。在陆续召开的地方"两会"上,副职过多的问题也再次成为代表委员的议论话题。
客观上说,领导干部的职数配备有严格的规定。
特别是十七大前的新一轮地方党委政府换届中,中央对地方党委"副书记"职数作出了减少的统一规定,各地基本做到了"一正两副",过去长期存在的"一正四副甚至六副"现象得到了有力纠正,政府的领导班子配备也进行了适当的压缩。总体上看,副职岗位越往基层,职数相对要多一些,这也与基层承担的具体事务相对较多有关。
但是,在一些地方的确出现了副职干部过多、甚至过滥的问题,副秘书长10多个,副镇长一大桌还坐不下。其原因有三:一是减牌子难减人。一些地方启动了大规模的撤乡并镇工作,牌子好撤,但官员难消化,所以只能都挤在一个牌子下;二是增新人难减老人,干部退出机制不畅,导致干部走得少,来得多;三是挂职干部"身份需要"。虽然挂职干部不占职数,但客观上还是多出了不少带有副职名头的官员。
按照一般理解,副职配备应该遵循"人事相适"原则,但实际操作上,常常会出现"因人设岗":安排人,成为一些地方副职增多的思想动因。如何遏制"副职增多"的势头呢?有三件事情非做不可:一是减事,基层常常抱怨"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并非没有道理,所以减事是减人的前提,政府不该管的事一定要放开,形式主义的事一定要清理,唯有这样,那些忙而无用的岗位才能退出。二是减支出,公共财政预算的"钱袋子"管住了,吃财政饭的副职"帽子"才会减少。三是畅出口,干部能上不能下,仍是当前一大突出问题,不出格、不到龄、不惹事,就难以通畅地退出领导岗位,在"官本位"的思维主导下,干部出口很难拓宽。当务之急,是要实行严格的干部任期制,届期满了必须退出岗位。
副职过多非小事,需要用改革创新的精神去正视它。值得注意的是,走向深入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正在从体制上回应现实难题,减少副书记职数就是一个很好的开端,相信随着各项改革措施的不断落实,包括"副职"在内的干部职位一定能够回归它的本质。(记者郭奔胜) (来源:半月谈)
(责任编辑: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