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1+1》2009年2月3日完成台本
——刺激住房消费刺激了谁?
重庆购房退税政策再起波澜,面对金融危机,既有房价不能再涨的表态,也有买房就是爱国的呼吁,政府究竟该如何定位自己的角色?
百姓盼降价,开发商盼救市,陷入困境的房地产市场出路在何方?这道纠缠经济与民生的难题究竟该如何化解?
《新闻1+1》为您解析。
主持人(董倩):
欢迎收看《新闻1+1》。
今天有一条未经证实的消息引发了人们非常强烈的关注,据说重庆市相关部门收到了来自国务院的一份紧急通知,要求他们暂停正在拟订详细实施计划的重庆市的买房退个税的政策。为什么这样一个看上去可以提振楼市的政策会被国务院紧急叫停呢?稍后我们会听一下来自北京大学法学院王锡锌教授的看法,首先我们还是来关注一下发生在重庆的这件事。
(播放短片)
解说:
对于重庆近期有购房意愿的市民来说,今天的一则消息牵引着他们的心,重庆购房退税被紧急叫停。
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国务院的紧急通知昨天上午送达重庆市有关部门,通知叫停的原因是,该操作的性质无法界定,问题在合规还是不合规上,相关操作需要等待进一步认定。但是我们从《第一财经日报》的记者那里得知,消息的来源是他重庆当地某局的一位朋友,但官方没有公布此消息,具体文件他也没有看到。
记者:
今天看新闻,就是购房退税的政策被叫停了,所以我想在这里核实一下。
重庆市财政局工作人员:
政策啊?政策的具体情况我不是很清楚,今天上午好像领导、我们处长、局里面正在研究这个问题,大概是12点,到底是执行还是不执行,还是怎么执行。
重庆市国土房管局工作人员:
已经叫停了。
记者:
那个文件已经出来了吗?
重庆市国土房管局工作人员:
对,已经出台那个文件,已经紧急叫停了,就是不能办理了。
记者:
就是咱们的国土局有没有接到这样的文件?
重庆市国土房管局工作人员:
我听他们说已经接到这方面的文件了。
记者:
那为什么叫停?
重庆市国土房管局工作人员:
已经紧急叫停了,可能觉得有的方面不好执行,执行起来有困难,或者涉及到一些方方面面。
解说:
购房退税政策有没有被紧急叫停,我们难下定论,如果消息属实,则意味着重庆正在拟订执行细则的购房退个税政策出师未捷身先死。
购房退个税源于重庆市政府2008年12月18日出台的《关于进一步采取适应性政策措施,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其中第七条为“刺激房产消费”,按照这条意见,重庆的市民满足条件:A、从2008年12月1日起,在室内购买首套住房;B、房款以按揭方式支付,就可以用个人所得税的40%,地方提留部分抵扣按揭贷款本息。之所以是40%,是因为我国个人所得税收入,中央和地方按比例分享制度,中央分享60%,地方分享40%,举例来说,如果您每月应缴纳一千元的个税,那么您凭银行按揭的单据,每月缴纳600元个税即可,其余的400元则可以抵扣房款。
购房退个税的政策其实并不新鲜,以前也曾在坊间引起热议,支持方称,该政策可以拉动楼市,刺激购房需求,反对者则称,购房退个税并不能遏制房市转冷的趋势,购房退税是个偏方,有劫贫济富的嫌疑,受益的只能是买得起高价房的富人一族,开发商动用资源,影响政府决策,是一种要挟。
围绕购房退税,近几个月各地政府纷纷表态,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地政府都明确表明,对购房退税的举措持慎重态度,购房退税政策是否可行,人们还在观察与思考中。
主持人:
王先生,我们来看,对于国务院紧急叫停重庆市这种政策的做法有很多种评论说为什么,我想听听您怎么看,您觉得什么原因?
王锡锌(特邀观察员):
我觉得重庆这样一个关于购房退个税的做法本质上可以被理解为是一项公共政策,所有的公共政策都面向一个问题,也就是要解决一定的问题,在这里就是刚才主持人您所讲到的,这里所讲的问题就是我们长期以来一直看到的楼市成交量萎缩很不活跃的问题,因此各地出台一些政策,应该说也在情理之中,但是这些政策的出台需要考虑是否合法,是否公平,是否有效,我觉得国务院紧急叫停重庆这样一个购房退税的政策,可能正是从合法性、公平性和有效性这几个角度进行思考以后做出的一个决定。
主持人:
咱们先关注您刚才说的几性,一个是合法性、一个公平,一个是有效,我们先来关注合法,您觉得重庆市这种做法哪些地方不合法?
王锡锌:
我觉得这样一个购房退税的政策如果说要从合法性的角度来看,主要的可能会涉及到个人所得税法,以及国务院2008年刚刚颁行的个人所得税法的实施条例,我们知道重庆的这个做法具体操作上应当是,如果购房以后可以在个人已经交纳的或者说应当交的所得税中扣抵,如果我们看国务院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24条、25条,其中明确地讲到,可以扣抵个人所得税的情形仅限于两类,一类是关于个人所得像教育和慈善事业的捐赠,这部分可以从个人所得中扣抵,另外一部分就是我们讲的基本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再加上住房公积金,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三费一金可以抵扣个人所得。从这一情形来看,购房就可以退个税,在法律依据上可能还是存在一些欠缺。
主持人:
也就是说,它这个扣抵恐怕于法还无据。
王锡锌:
存在这样的问题。
主持人:
我们再来看看人民群众老百姓对这个叫停政策是怎么看的,我们看了一个来自焦点房地产网的调查,说国务院叫停购房退税,你怎么看?我们看到有80%的人说应该叫停,为什么?说因为地方政府救市政策越来越大胆,您怎么看待普通老百姓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王锡锌:
我觉得普通老百姓常识在很多时候其实就是法理的应有之意,法律不应该偏离常识,你看老百姓在这里虽然他们可能不一定清楚这种做法,但是他说地方政府救市政策越来越大胆。
主持人:
这也就牵扯到一个词叫“越权救市”,这怎么理解?
王锡锌:
越权我们讲政府在出台时或者采取各种各样的行政行为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在它的法定权限、职权范围内来做出决定,采取行为。那么我刚才讲到,从法律的规定来看,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其实是由中央和地方共有的税种,从执行来看,必须要依照法律来执行,而抵扣税款本身就是执行的一种方式。
主持人:
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说税收我们知道是一次社会的有效调节,税收是用来调节什么呢?是用来调节贫和富之间的差距的,但是我们看如果重庆市政府这样的做法能够推广开的话,因为只有有钱人的个税起征点在同样的水平下,挣的越多交的税就越多,抵扣的也就越多,实际上受益的是富人,而和重庆市政府当时他们预期的说是初衷是要刺激中低收入者购房,似乎是没有,所以也有网友说,实际上这是一种劫贫救富的做法,您怎么看?
王锡锌:
存在这样的问题,刚才您讲到,税收是二次分配,其中从收入差距的调节来看,个人所得税的核心问题恰好就是在调节贫富,它是按照收入来进行征税的。所以如果说我们按照购房退个税这种做法,我们都知道收入越高的很显然交的个税也就越多。而反推过来,这次大家来买房,我再退给你个税,也就是原来更富的这一次获益更多,这就是涉及到我刚才所说的这些政策是否公平的问题,所以它可能会使我们个税原来的效用受到影响。
主持人:
这也就是公平的问题。
王锡锌:
公平的问题。
主持人:
所以我们再看,还是来自同样的调查,说“你认为购房退税对谁更有利?”老百姓普遍将近8成的人77%选择对富人更有利。
王锡锌:
当然是对富人更有利,而且是越富的恐怕越有利,因为道理很简单,如果我预期要交的个税越多,那么我从购房退个税的政策中所获得的收益就越大。所以正如您刚才说的,它所刺激的可能是中高收入,特别是高收入阶层购房的需求。
主持人:
这就没有达到它的初衷,就是它的公平和有效。
王锡锌:
对。
主持人:
所以您刚才说到一个是合法,一个是公平,一个是有效。
王锡锌:
对,从政策出台的有效性来看,它要大面积的持续拉动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应该说它的有效性也存在质疑,因为它只是刺激了一部分。
主持人:
我们再换一个角度想,如果这个政策中央政府没有叫停的话,这个政策实施下去的后果又会是什么?
王锡锌:
后果可能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其他地方可能在观望之后会仿效,它会极大的影响到我们整个个人所得税税法或者税种体系的功效,它可能对社会的贫富差距会产生一些消极的、负面的影响。另外一个方面的影响是,它不会带来一定的效用,所以它本身对于房市的刺激作用其实是相当有限的,换句话说,它并不能治好我们现在所谓的“楼市病”。
主持人:
那中央政府这种叫停的做法一出台以后,有些人就分析,这是不是意味着政府的态度有所转变,因为从去年年底到现在,楼市的困局一旦出现之后很多人都叫嚷着政府要出手救,而且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也的确发现有一些地方在不同程度的干预着这样一个市场,您认为这是一种改变吗?
王锡锌:
我觉得我们要从两方面来看,首先从中央政府的立场来看,在过去的一到两年中,中央政府对于楼市判断是非常清醒,非常客观,也非常全面的。中央政府在很多正式的关于房地产的文件中都强调,要保持房地产健康稳定的发展,所以它强调是“健康和稳定”,所谓稳定就是要防止房地产价格的大起大落,所谓健康就是要挤压掉不必要的泡沫,那些是经济的潜在威胁。所以中央政府从来没有释放出“我要来救”这样一个信号,也没有采取适合的措施,事实上中央政府更多的是站在一个民生的立场上,来保障居者有其屋,能够使社会中低收入阶层能够通过政府的廉租房、限价房、保障性的住房以及通过宏观调控使市场回归到一个理性的价位,让一部分人能够有能力接受这个价格,中央政府的态度我觉得是这样,所以不存在这个改变。
而地方的确是像刚才您所讲到的,我们现在有20多个市都出台一些政策,我也说过,也有一些应该是理解的考虑,比如地方财政的问题、地方GDP的问题,但是我们还要认识到,救市的政策是一项公共政策,需要考虑能不能解决问题,在考虑这个问题之后还需要考虑合法、公平和有效。
主持人:
也就是说不要越权去救市的问题。
王锡锌:
绝对不能越权救市。
主持人:
您现在收看的是《新闻1+1》,房地产的困局如何去疏解,接下来我们的节目继续讨论。
主持人:
一直有人说,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应当出手救市,但是什么是“救”,这个救我们怎么理解,应该“救”谁,我们应当做出什么样的努力,接下来我们不妨看一下,面对这样一个房地产市场,不同的人不同的心态和矛盾的心情。
(播放短片)
解说:
今天早上,内地股市飘红,而地产股出现逆势下挫行情,万科下跌曾一度超过3%,金地集团跌幅达到了5%,其他主流地产股也纷纷下跌,我们注意到很快有媒体把这一变化和国务院叫停重庆购房退税的消息联系在一起,除此之外,让人产生联想的还有房地产市场刚刚经历的寒意阵阵的春节。
以上海为例,根据上海网上房地产统计,1月29日,预售各类商品房仅为23套,而1月28日,全市预售各类商品房仅为一套,多个区域春节几天住宅成交量都是零。
众所周知,房地产市场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前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就认为,拉动经济首要就是房地产,因为有数据表明,房地产上100块钱的投资可以拉动十几个部门170到220元的投资,房地产100块钱的消费可以拉动130到150块钱的消费。因此,如何挽救持续陷入低迷的房地产市场,也和摆脱我国的经济困境紧密联系在一起,从去年起就受到了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
就在去年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若干意见》,从加大保障性住房力度和进一步鼓励普通商品住房消费等六个方面,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而在此之前,各地方政府也陆续出台了一些和房地产业有关的政策。
2008年9月8日《朝闻天下》:
陕西省西安市出台政策,决定从2008年9月4日……
2008年10月28《整点新闻》:
南京市对个人首次购买90平米以下普通住房的契税税率暂统一下调到1%。
解说:
但是,房价的居高不下又与改善民生之间矛盾重重,中央政府对此显然在努力保持政策的平衡,城乡住房和建设部部长姜伟新在前不久强调,2009年,地方稳定房地产市场政策要进一步规范,不许地方政府越权救市。和政府部门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对房地产市场积极而谨慎的态度相比,经济学家、房地产商等各方人士也在表达着自己的声音。潘石屹曾表示,“救房地产就是救中国的经济。”而北京科技大学教授赵晓更是抛出了“现在买房就是爱国”的说法。这些声音无一例外的都受到了质疑,有评论就指出,中国房地产企业最大的问题是沉浸在对暴利的追逐中,不愿意醒来,当寒冬已经到来时,只有少数不多的开发商降价售房,绝大部分开发商仍在抱着幻想死挺。”
显然,2009年我国的经济运行注定将呈现一种错综复杂的局面,而房地产市场能否破解目前这种开发商和消费者冷战的状态,将尤为关键。
主持人:
好,接下来我们就连线时寒冰,他是《上海证券报》评论版的主编,同时他也是长期的跟踪并且研究我国的房地产市场。时先生,您好。
时寒冰(《上海证券报》首席评论员):
你好。
主持人:
首先我想听听您的意见,您怎么看待未经证实的这条消息,重庆市接到了中央政府紧急叫停的政策?
时寒冰:
我觉得这个是在意料之中的事情,我在之前就估计政府会叫停地方政府的越权救市行为,因为它会导致房地产市场的混乱,它会破坏这个市场自然的调节作用。
主持人:
您认为它会怎么就破坏了,它怎么就会使得房地产市场变得混乱?
时寒冰:
比如在次贷危机以后,全世界的房价基本上都在下跌,中国在这种大背景下,中国的房地产泡沫比西方国家的泡沫更严重,它本来应该下跌的,这种情况下,开发商一般会先向下调整价格,但是在地方政府救市以后,可能开发商都不愿意降价的,有的开发商甚至还逆势涨价,这样做就把市场整个的规律就打破了。
主持人:
时先生,我想听听您的看法,现在有两种说法,一个是“救市”,一个是“托市”,您认为这两种说法一样吗?
时寒冰:
这两种说法可能还是有一点区别,我觉得中央所说的相关政策,它的表述不太用这两个词,它基本上表述就是促进房地产的健康发展,而地方政府基本上都是在托市,实际上从中央出台的具体措施来看,中央所出台的政策并没有维持高房价,比如说它加大保障性住房的供应,实际上这有利于和商品房形成一种竞争关系,促使高房价的理性下跌,另一方面,中央出台的政策包括降低税费,这也有利于降低开发成本和交易成本,也有利于房价的理性下跌。
主持人:
您认为在目前国际经济形势不景气的大背景下,我们目前的房地产市场这种困局到底应该由谁来疏解?
时寒冰:
我觉得应该由市场来疏解,现在的房价为什么成交量低迷,它最根本的一个问题就是因为房价太高了,远远超出了民众的实际购买力,从1996年到2008年我们国家的涨幅已经涨了好几倍了,它远远超出了民众的实际承受能力,因为从联合国和世界银行公布的,他们所做的严格的调查来看,一般来说,房价和收入比在2到6之间还算是比较合理的,而我们国家一线城市基本上都是在30倍以上,它已经远远超出了国际警戒线,它的房价是应该下跌的。
主持人:
石先生,我们老说我们中央政府希望健康稳定的促进房地产市场发展,但是现在社会上总是有一种声音,是希望不管中央政府也好还是地方政府也好,要出手救市,您怎么理解这两者之间的差异?
时寒冰:
很多方面它是属于认识上的错误,比如说很多人认为要救房地产,因为如果不救房地产,对经济发展有危害,它实际上是在偷换概念,救房地产难道就是为了维护高房价吗?实际上正是因为房价过高,它使得房地产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能发挥出来,因为房价太高了,人都买不起房了,它没有交易量了,它等于成为死水一潭了,如果房价下跌,下跌到和老百姓的收入相对接的地步,这时候成交量激活了,房地产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就能重新发挥出来,如果要是维持高房价,高高在上的房价跟老百姓的实际购买力严重对立,老百姓买不起房,他们用脚投票,这个市场没有成交量,那么房地产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等于零。
主持人:
所以刚才我也问您救市和托市,“救”字和“拖”字有什么不一样的原因,我个人理解,救市就好像医生去救病人,它不见得要怎么着,他的目的就是让这个病人的肌体能够健康。而拖不一样,拖是有一个非常主观的出发点,就是要让房价稳定甚至稳中有升,您是否同意我的观点?
时寒冰:
对,我同意这个观点,如果病人生病了,不能光靠药物来治疗,还要激活病人自身的抗体、自身的免疫力,让它也发挥作用。所以在房价已经很高的情况下,应该促使房价理性回归。
主持人: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促进房价理性回归也是救市的题中应有之义。
时寒冰:
它应该是救市的一个核心内容,因为只有房价理性回归和老百姓的实际购买水平相对接,中国的房地产才能够健康发展,否则中国的房地产就走上死胡同了。
主持人:
好的,谢谢时寒冰。
我们再回到演播室。我不知道您听了刚才这位主编的说法之后,您是怎么想,这个救市您怎么理解?
王锡锌:
我觉得刚才时先生讲得非常好,救首先我们要看到存在某种病,刚才我们也说了,包括时先生讲得也非常清楚,这个病可能就是价格偏离了理性的期待,因为价格太高所以没有市,这一点我是非常认同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政府能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我觉得对待这样一种病情首先我们要去找出问题的症结来,打个通俗的比方来讲,我们不能看到一个人,他说胃疼,我们不去问他是吃得太多的撑的疼还是饿的疼,先给他开一个止疼片,这时候可能就是许多我们看到的是托市硬要把这个东西拖起来,如果你不去分析,病理不能对症下药,所有的救市策略可能都很难产生效果。
主持人: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再看去年10月22日的时候,中央部署了一个房地产政策,这被各个地方政府反复引用,中央说了,要降低居民税费、支持居民购房,但是不要忘了,在这两个分居之前还要一句话,叫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规模,这才是中央政府的原有之意,也就是说,要让老百姓买房,但是向谁买房,不是向房地产商买房,而是要向各个地方政府所投资的经济适用房和保障性住房去买房。
王锡锌:
对,可能这是一个方面,这也是政府从民生的角度来解决住房问题的时候,应该是需要重点考虑的,因为政府存在公共职能,而在这一方面他通过保障性住房解决,另一方面,通过各种各样的信贷金融等等降低交易费用,使市场回归到理性的价位,让市场自己来解决,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政府调控的方向。
主持人:
所以也就是说,很多学者包括分析人士也说,其实在房地产市场如何疏困这个问题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是存在博弈的。
王锡锌:
存在的。
主持人:
其实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我们必须得站在他们的位置上替他们想想,他们非常不容易,因为我们知道地方土地收入、财政收入很大一部分,如果没有土地收入,很多公共事业没法进行,所以他们怎么想办法,不能一味指责,这个时候应当更多的替他们想办法。
王锡锌:
没有错,所以你看到这次消息中提到的国务院叫停,他也不是说你不要救市,而是对退个税这样一种可能涉及到我刚才说的性质不太清楚,可能涉及到违规的问题,所以它仅仅是针对这一方面,并不是说不需要调控,刺激经济。您刚才讲到地方政府有难处,地方现在因为中央地方政财权和事权存在一些不平衡,中央财权现在相对来说是比较大的,地方的财权和事权存在差异。所以土地的收入对地方政府来说确实很重要,包括我们现在救市的许多言论中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你刺激房市可能也对政府有利,要不然的话政府许多公共服务没有钱去做。所以这里面当然要考虑,但是不能忘了一点,假如我这个房价还是高在一个很难接受的程度,有价无市,那可能还是没有交易量,达不到目的。
主持人:
我们再来看一个焦点房地产网做的调查,就是“国务院叫停购房退税是否表明折算救市态度转变?”有将近一般的老百姓认为是的,但是根据刚才我们跟您还有包括时寒冰的讨论,我觉得似乎应该是不是的,这只是对一个个别城市的个别政策的一种探讨,并不意味着推翻以前政策的继续。
王锡锌:
对,我同意。因为你看,我们许多地方的官员,特别是像上海、北京一些主要官员都明确表态,我们不托市,不是说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去解决房地产目前所面临的问题。
主持人:
而且重庆市整个政策里面也只有一条,第七条涉及到托市的问题。
王锡锌:
对,可能涉及这方面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