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学出国,放学回国。 |
首个边防小学在瑞丽“一国两寨”成立
46名缅甸学童享受中国义务教育
距离边城瑞丽12公里,“一寨两国”特色旅游区内的瑞丽市姐相乡银井小学在外观上并不起眼,但却是一所名副其实的“国际学堂”,106名学生中有46人是缅甸籍。
“共建协议已经签了,校牌正在制作当中,这里已经是首个边防小学了。”记者从德宏公安边防支队银井边防工作站获悉,在这里念书的缅甸学生,能享受到中国义务教育的绝大部分优惠,只需要交书本费用,就可以在这个“国际学堂”里读书了。
快乐学习
说一口流利普通话
“姐姐好!”记者刚到校门口时,正好赶上第二堂课下课,一位戴漂亮针织帽系着红领巾的小姑娘,拿着羽毛球拍活蹦乱跳地蹦走到跟前,非常有礼貌地向记者身边的女同事打招呼。小姑娘的普通话很标准,实际上,她是一名缅甸籍的学生。
“旺伦从一年级开始就在这个学校念了,今年9岁读二年级,学习成绩在班里是数一数二的。”班主任抚摸着小旺伦的头,一个劲儿地跟记者夸奖这个缅甸的小姑娘,“前不久的一次数学考试,小旺伦又拿了满分。”“那边那个个子高高的是小旺伦的哥哥,叫团缅,这学期开学后才来学校的。”比起妹妹的活泼,团缅有些腼腆。
据了解,银井小学现在为三年制(设一至三年级)小学,学校有教师6名,学生106人(含学前班41人),其中缅甸籍学生46人,占全校学生总数的43.4%。学生生源主要来自银井村一社、二社,南东村民小组及边境一线的缅方村寨。
改善条件
缅籍学生大幅增多
据介绍,目前学校已贯彻国家的义务教育制度,执行“两免”、“两补”、“两保障”的政策,2008年下半年开始,对于缅甸过来的学生,只需要交书本费就可以了。
“书本购买属自愿购买。”校长孙加亮说,在银井边防工作站的帮助下,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教学软硬件的建设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这也是为什么今年以来缅甸学生大幅增多的主要原因。
据了解,为推进中缅双方边民长期友好往来,构建和谐稳定边境,2008年12月26日,银井边防工作站与银井小学签订共建协议,确立共同打造第一所边防小学。
“银井村与缅甸木姐市芒修开发区芒秀村原本同属中国一个村寨,1960年中缅边界正式勘定后,才有了国界的区别,但双方的风俗文化都是相通的。”银井边防工作站教导员农忠茂介绍,银井村与缅甸芒秀村虽身居不同国度,但都保持同一种信仰、同一种风俗、同一种语言,双方通婚互市、互耕互种、走亲访友较为普遍,胞波情谊深厚,缅方芒修开发区9个村寨的适龄小孩多送往中方小学借读,今年最多达到了46名。因此,银井小学也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学堂”。
重点帮扶
设基金奖励困难学子
孙加亮告诉记者,实际上,银井边防工作站对学校的帮助支持从1980年代就开始了。校园内4棵高大的棕榈树就是边防站10年前来栽的。此外,在银井边防工作站的帮助下,学校正在建设新的足球场地、篮球场以及乒乓球桌等。
“长大了我想做警察,保护妹妹,保护家里人。”
“长大了我想做老师,像娃团老师一样,教小朋友们读书。”
这是团缅和旺伦兄妹朴实的理想。然而,记者获悉,由于家庭困难等方面的原因,一些缅甸孩子上完小学三年级就辍学了。“缅甸的孩子学习要更刻苦一些,他们也很懂事。”班主任老师说,由于中缅边境居民经济文化交往频繁,送孩子来中国读书的缅甸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多学一些中国的文化,有助他们将来的发展。
据悉,2008年12月,银井边防工作站设立了以关爱无助儿童为主题的“阳光工程”基金,重点扶持家庭困难、学习成绩优异、思想积极上进的学生,力所能及的帮助他们重返校园。并将困难学生情况及时向地方民政部门汇报,逐步纳入民政救助范畴。
银井边防工作站的人员表示,下一步,将争取筹集和协调更多一些的资金,希望能让来边防小学的缅甸孩子也不用缴纳书本费就可以念书。
记者 戴川 通讯员 郭静静 摄影报道
■记者手记
快乐的跨国读书郎
“在学校里,对于孩子们来说,没有国别的区分,孩子们讲同样的语言,相处融洽。”班主任老师娃团告诉记者,为了照顾缅甸的学生们,课堂都是施行双语教学——汉语和傣语。
如果不是老师介绍,记者根本不可能区分哪个是中国学生,哪个是缅甸学生,因为课上他们一样认真听讲,课间一同嬉闹玩耍,并无区别。
课间,团缅和旺伦兄妹俩一起玩手拍手游戏,他们并不知道武警叔叔们所说的“爱民固边”战略是什么,对于像团缅兄妹俩一样的缅甸学生来说,知不知道什么是“爱民固边”战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所享受到的教学软硬件条件将更好。记者了解到,学校的远程教育硬件设施已经就位,不久即可开通。也就是说,在这所“国际学堂”就读的缅甸读书郎,不久将可以享受到更为先进的教育资源。
记者 戴川 (春城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