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2月7日讯(记者郭伟、仝静海)“我的专业今年找工作不是特别困难,但有意向的那几个单位,我都没有询问薪水。”河北科技大学化工专业的小甄说,他不想因为看重薪水而给用人单位留下不佳印象,还是先谋到职位再说其他吧。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此前广为毕业生接受的“先就业、再择业”的求职观,在今年的就业市场上又有新变化:为求先就业,在与招聘方的交流中,是否专业对口成为主要内容,许多毕业生不提条件、不问薪水。西南民族大学毕业生小张说:“不管金碗银碗还是铁碗木碗,能抓住的就是饭碗。”
“我们的底薪是每月800元,你能接受吗?”对于求职毕业生对薪水的“不闻不问”,石家庄一家小型医药公司的张经理倒觉得有些忐忑,“我一般会主动告诉毕业生基本的薪水情况,避免签约时再起变故。”
一位高校招生就业处负责人告诉记者,从几年前的先问薪水、福利,到现在对薪金问题的躲躲闪闪,与其说是毕业生的求职观更为成熟、理性,倒不如说是“买方市场”竞争压力下的无奈选择。
人力资源专家表示,回避薪水问题,显然不是毕业生求职意愿的真实表达。如果一直将薪水问题拖到签约后,可能会埋下劳资纠纷的隐患。在供大于求的市场形势下,招聘方好中选优的行为无可厚非,但毕业生问“薪”无“愧”,不必牺牲自己的正当权益,而应根据自身实力和市场情况适当进行自我“估价”。作为用人单位,也不能“谈薪色变”,而应主动告知毕业生岗位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