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2月11日电 题:国际金融危机将促使中国同更多周边贸易伙伴签订货币互换协议
新华社记者 陈君 刘宏鹏 章利新
在北京的一些经济学家表示,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恶化将加速世界第二大贸易国中国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合作步伐,预计近期还会有不少国家和地区,尤其是与中国经贸关系密切的东盟等周边贸易伙伴,将与中国央行签订双边货币互换协议,以促进本地区金融稳定和双边贸易投资发展。
在过去的短短50多天时间里,中国人民银行已先后与韩国、香港和马来西亚等3个周边贸易伙伴签署了双边货币互换协议,总额高达4600亿元人民币。
中国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表示,在当前国际货币体系“无序”的状况下,签订这些协议体现了中国发挥大国责任、维护地区货币稳定的决心和贡献。
中国人民银行此前也曾表示,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中国将积极研究与其他国家(地区)中央银行(货币当局)建立类似的货币互换安排。
谁将是下一个与中国签订类似货币互换协议的国家或地区?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赵锡军分析认为,目前与中国贸易关系密切的国家和地区众多,其中“曾深陷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东盟国家的可能性最大”。
“中国与东盟等周边贸易伙伴编织货币互换网络将是一个长期的任务。”中国社科院亚太所区域合作室主任柴瑜指出,愿意与中国建立双边货币互换安排的国家和地区不在少数。
“特别是已与中国签署了自主选择双边货币结算协议的俄罗斯、蒙古国、越南等8个周边国家,也可能进而与中国签订货币互换协议。”柴瑜说。
在经历了上世纪末的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亚洲国家和地区都认识到,加强地区金融合作是维持金融市场稳定、防范金融危机的有效途径。2000年,东盟10国和中日韩3国通过了“清迈倡议”,决定建立区域性货币互换网络。
所谓“货币互换”,是指两笔金额相同、期限相同、计算利率方法相同,但货币不同的债务资金之间的调换。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表示,协议双方通过本币互换可相互提供“短期流动性支持”。
正在持续蔓延的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流动性紧张,已给外向型经济为主导的亚洲国家和有关地区的贸易体系带来巨大困难。
马来西亚总理巴达维在去年底召开的东亚大会上呼吁,东亚国家要继续加强和扩大“清迈倡议”建立的双边货币互换机制。
去年12月初,中国和俄罗斯在双边贸易中促进使用本国货币结算进行了磋商;当月底,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广东和长三角地区与港澳地区、广西和云南与东盟的货物贸易进行人民币结算试点。
“中国与包括马来西亚在内的3方达成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有助于维持金融体系和货币稳定,防止汇率变动风险造成的损失。”赵锡军说。
中国央行有关负责人也表示,双方通过协议获得互换资金后,将进一步增加进口对方商品的需求,同时有利于双方出口企业规避汇率风险、节约汇兑费用,推动双边贸易。
“对于周边国家和地区来说,稳定的中国和人民币依旧是值得信赖的。”张燕生指出,中国当前的经济基本面依旧良好,外汇储备充足,人民币币值相对稳定,且已在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民间贸易中广泛使用。
截至2008年底,中国的外汇储备已达1.95万亿美元,高居世界第一,而今年1月份中国仅贸易就又实现了391亿美元的顺差。
尽管去年9%的GDP增幅是近年来最低,但中国仍然是全球增长最快的经济体,多数经济学家认为今年中国将率先摆脱国际金融危机不利影响。
多年来,亚洲各国与中国之间已经形成了完备的产业链条和网络,贸易联系密切。2008年中国与东盟的外贸总额达2300多亿美元,仅次于欧盟、美国和日本。
“这种紧密的联系同时也意味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张燕生说,市场普遍认为未来美元贬值风险巨大,亚洲规模较小的经济体很可能因此再次出现信用危机,进而危及中国经济的稳定。
“这些协议的签署表明,中国的贸易伙伴认可了人民币的地位和稳定性,是人民币在国际化道路上迈出的又一步。”赵锡军说。
不过,受访专家们表示,人民币要成为真正的国际货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对于选择货币互换对象的标准,柴瑜指出,中方可能会综合考虑双方的贸易、投资、经贸合作交流情况,以及合作伙伴金融体系的抗风险能力和开放程度等因素。
据悉,中国央行签署的这3份货币互换协议的实施有效期均为3年,且经双方同意可以展期。
柴瑜表示,如果协议执行良好,展期的可能性很大,甚至可能根据双边经贸发展情况扩大货币互换的规模。
(责任编辑:杨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