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初,电影《梅兰芳》票房一路蹿高,犹如给国人上了一堂京剧普及课,接着以军事题材《赤壁》为题的新编历史京剧热演,更加吸引了人们对国粹艺术的关注。正是在这股贺岁的京剧热潮中,我以极大的兴趣观赏了由蔡赴朝编剧、张继钢担任总导演的《赤壁》,这使我不禁又想起了梅兰芳先生创造的“古装新戏”。
上个世纪初,梅先生在新编的神话故事京剧《嫦娥奔月》中,对传统旦角的扮相,主要是头面与服饰进行了改革,并配以简单的布景与灯光。戏中嫦娥还有配套歌舞表演,使当时的观众耳目一新。随后梅先生又编演了《黛玉葬花》和《千金一笑》,均以歌舞并重为特色,其演出效果甚至比他同时上演的传统剧目更受欢迎,从此在梨园留下这段“古装新戏”的佳话。悠悠岁月,世纪更替。九十多年过去了,《赤壁》不也是一出精彩的“古装新戏”吗?随着诸葛山人的一叶小舟渐行渐远,我的思绪也随之向历史延伸。
自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涌现一批现代京剧以来,接近半个世纪了,在中国的戏曲舞台上,对包括京剧在内的传统戏曲的改革创新,虽然数量也不少,成功之作却寥寥无几,满台尽是老戏旧戏,余下来还是《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几个戏。曾有过梨园的志士仁人呼吁,中国戏曲的变革不能在此却步。值得庆幸的是,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赤壁》面世了。作为传统京剧改革创新的最新收获,这对于中国戏曲界确实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我喜好京剧,但不懂京剧;爱听唱戏,但不懂声腔音韵,更不懂戏文格律,真正是属于那种“看热闹”而不是“看门道”的观众。但“热闹”看多了,自然有这样那样的比较,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这是老百姓的俗话,却也符合有比较才有鉴别的哲学,想着想着,对《赤壁》也做了一番不着边际的比较。
《赤壁》是新编历史剧,自然不同于传统历史剧,首先这就有一比。同样的题材,传统历史剧无一不是古代经典的忠实延续或千古流传的一成不变的故事,《赤壁》则是对老祖宗的名著和已成形的民间艺术进行现代诠释的再创作。同样的人物,传统历史剧大都形成了模式化、格式化和程序化的特点,《赤壁》则保持了原有戏曲的脸谱,又不满足浮于表面的刻画,更加注重对人物内心世界进行开掘,让人物从外形到内里都能够放射出人性的光芒。同样的事件,传统历史剧一般讲究叙事的完整性、情节的趣味性和故事的传奇性,《赤壁》则注重现代叙事的快节奏、性格冲突的人性味和故事编织的合理性。同样的剧目,传统历史剧的表演风格是这出戏的原创特别是担任首演的著名艺术家独具匠心的创作而逐步形成的,师徒相授,血脉传承,任凭斗转星移,时过境迁,这出戏的表演风格都不能越雷池半步,始终保持原来的面目。新编《赤壁》却对表演风格进行了新的设计,因为不是简单的复排,自然不再去追求与历史的形似,相反,注重学习借鉴现代艺术手段,坚持虚拟为主与虚实结合的统一,尊重古人与推陈出新的统一,对老戏取其魂、用之韵,可谓万变不离其宗,既保持了古香古色,又富有现代时尚的风采和空灵。
《赤壁》虽然穿的是古装演的是古人,但绝不是传统戏,而是一部地地道道的现代戏。或许有人会说,这怎么能叫现代戏呢?这里涉及到我们如何来衡量评价现代京剧,不妨再拿《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戏与《赤壁》作一比较分析。
这些戏的剧情内容大都是表现艰苦卓绝的革命历史斗争的,从题材来看是现代的。《赤壁》的剧情则是截取了《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一折,虽然是古代军事题材,但是《赤壁》的编导是以一种新的历史观、战争观去重新审视风云变幻的“三国”斗争。不仅尊重历史、尊重经典,又善于运用历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去认识历史、表现历史,使新戏源于经典又不拘泥于经典,使观众所熟悉的古代人物和故事别开生面。这就好比从古老与衰迈的外貌中,提炼出新的年轻有力的文化因子,让它对现在的这个世界产生积极的作用。可以说题材是古代的,精神却是现代的。如在戏的末尾,诸葛亮独立赤壁,酹酒祭江的感怀,这种精神的现代化,比穿着现代服装的人用旧的传统观念表现现代生活,更具有本质上的现代意义。
凡看过《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几个戏的人都还记得,其角色几乎都是泾渭分明的革命者、劳动者和反动派,这些人物也都是现代的。《赤壁》的角色并没有另起炉灶,差不多每一个人物都在《三国演义》中叱咤风云、青史留名。但在新编再现于历史的舞台时,《赤壁》的人物有脸谱但力避被符号固化,他们从历史深处走来,却没有故纸堆里的那种陈旧之感。如诸葛亮对战争的伤感与胜利后的悲壮,周瑜的智慧、激情和胆识,特别是小乔为靖国难赴死的烈女形象和支前劳军的似水柔情,这几个主要角色已与过去我们看到的“三国”人物不同了。虽然还是古装穿在身上,却已有新的情感流露,在我看来,他们应属现代版的古代人物。《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戏的表现风格是现代的,展现的生活是现代的,导演的手法也借用了现代的元素,虽然它们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受历史的局限存在这样那样一些缺憾,但毕竟是对传统京剧进行了改革创新,无论是唱腔设计、作曲配器、舞美灯光等方面,都打破了传统京剧的框框。《赤壁》却不同,是老题材讲新故事,老人物唱新戏,既要照顾历史环境中的历史人物,又要谱写新的篇章,塑造新的形象,难度甚至超过了那几部现代戏。
这其中的主因是编剧、总导演本不是梨园中人,没有戏曲的条条框框。他们贵在清醒理智,不是走向别的领域去搞创新,而是老老实实地向京剧的根骨要东西,轻轻地掸去落在传统上的尘埃,既小心翼翼遵从规律,又大刀阔斧另辟蹊径。如张继钢所言,京剧本身就是浪漫的,他所追求的依然是浪漫而不是写实,在人物动作的设计上,形态比传统京剧更为夸张,在整体效果上希望达到水墨浸染、人在画中的感觉。这使我们看到《赤壁》大幕拉开之时,出人意料的是一字排开的仕女长队,架高悬空的宫廷殿堂,还有身着浅蓝镶银战袍的将士列阵操练,小乔率众家眷赴前线送征衣,更有江面上威武浩荡的古船、铺天盖地的猎猎旌旗,特别是诸葛亮周瑜泛舟江上对酒当歌,充满了诗情画意,而满天的飞箭更如神来之笔,显示出现代艺术的大美和气势。听说看过《赤壁》的观众,普遍认为该戏最大的特点是新的创作手法和表现形式及华丽宏大的舞美。这说明《赤壁》的创新已被当代人所接受,他们甚至认为在创新方面还可以再大胆一些。
《赤壁》给我们带来了新视觉的享受,它吸引更多的青年观众回到京剧的身边。这也启示我们,振兴京剧艺术,单纯依靠领导人的号召不行,靠在文苑梨园坐而论道不行,靠轮番上演老戏旧戏也不行,必须改革创新,这是包括京剧在内的所有艺术的灵魂和生命所在,不思改革京剧是不会有出路的,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我相信,《赤壁》的成功,对京剧艺术的繁荣发展都是有重要的价值,令人信心大增,看到了京剧的未来和希望。这又验证了中国京剧院院长吴江先生的宏论,京剧一直都很年轻,因为京剧从形成的时代起,就具有一种博采众长的王者心胸。一切有大抱负大志向大作为的艺术家们从来就没有停止对京剧艺术改革创新的探索和实践,蔡赴朝、张继钢的《赤壁》正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继续开拓京剧艺术创新的道路做出的成功实践。“多少英雄浪淘尽,万古长新是河山”,高亢的旋律,深沉的余韵,久久地在我心中回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