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2日电(记者罗宇凡 周宁 任沁沁)春节前后,针对就业压力日趋严重的问题,国务院及相关部门紧急出台一系列措施,全力促进大学生就业。全国两会开幕在即,这一问题也成为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焦点话题。
对中国610多万即将踏入社会的应届高校毕业生而言,今年的毕业季注定来得更早。在金融危机的环境之下,企业开工不足,就业岗位缩减,毕业生人数又攀新高……一系列因素叠加,使得今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成为一本“难念的经”。
站在一家软件公司招聘咨询台前,中央美术学院“多媒体艺术设计”专业的大专生孙恩亮显得很无奈。原本以为学习多媒体技术这样热门的专业能够轻易找到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可到了招聘会才发现和自己“志同道合”的毕业生是如此之多。“一个专业对口的岗位,至少堆着300份简历……”
孙恩亮的苦恼对于很多学工商管理、市场营销、计算机技术等专业的学生来讲同样存在。在学历教育的指挥棒下,热门专业过热所带来的同质化竞争已成为很多大学生不得不面对的难题。
“这种竞争实质上反映出高等教育在培养结构上的失调。”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郭国庆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存在脱节现象,部分高校追求综合发展或者经济效益,盲目上马热门专业,使得这部分专业毕业生供给迅速增加而超过需求增加速度。
全国人大代表、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汽车教研室主任甘善泽建议,高等院校应根据社会需要安排招生规模、设置专业,培养社会急需人才,譬如技术人才等。不能盲目攀比,只追求高质量、高素质“象牙塔人才”培养,不注重社会需要和学生实际技能。
“当然,这也并不仅是教育部门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程天权进一步分析指出,“人人都想成为高端人才,学校承受的压力自然就随之加大,考生和家长的需求迫使许多职业技术类的学校向综合类发展,培养结构自然也就发生了非理性的变化。”
“全社会都应该调整这种认识。”程天权说,“社会不是不需要人才,而是需要多种类型的人才。”
与孙恩亮不同,他的同学卫力采取了广泛撒网、多处下手的求职策略。从年前到年后,他在网上和招聘会上投出的简历超过了800份。这种遍地开花的策略产生了效果,先后有50家左右的企业给了他回应。“不过我一家也没有看中。”卫力说,“都是推销员啊、保险之类的工作,无法发挥我的特长,待遇也不高。”
类似于卫力这种想法的大学生并不占少数。尽管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但在择业过程中很多毕业生仍旧对薪资、工种、工作地有过高的要求。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李稻葵提醒毕业生:“现在是要调整自己的期望值,开始理性面对就业的时候了。”
程天权委员建议毕业生,面对心理落差,一定要破除传统择业观念的束缚。与大企业、大单位相比,中小企业、相对落后的环境对年轻人而言可能意味着更大的发挥空间。
在今年的就业形势下,不少大学生都将面临延迟就业的现实问题,对于这样一批可能出现的群体,相应的保障制度并不完善。“一旦找不到工作,我们是不是真的就被遗忘了?”对此,孙恩亮的另一位同学吴立很担心。
1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要对离校后未就业回到原籍的高校毕业生,免费提供政策咨询、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和人事档案托管等服务,并组织他们参加就业见习、职业技能培训等促进就业的活动。对登记失业的高校毕业生,各地要将他们纳入当地失业人员扶持政策体系。
“解决延迟就业大学生的社会保障还是要依靠政策的引导。”程天权委员建议,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应担负起接纳毕业生的责任,不一定非要采取正式聘用的方式,完全可以吸收进来进行一到两年的实习,从而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国家可以给这些毕业生提供一定的生活补助,同时在税收、规费上给予接收他们的企业一定的政策优惠。”
甘善泽代表认为,国家出台政策关键还要地方进行落实,切实缓解就业压力,需要地方在国家政策的统一指导下,进一步出台细则,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责任编辑:杨笑)
老有所养:由谁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