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流通经济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王吉绯做客《第一时评》 |
北京市流通经济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王吉绯 |
主持人张宁 |
“第一时评——解读热点、促进和谐、互动访谈”是宣讲家网、搜狐网、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联合推出的一档网络热点话题节目。本期节目,北京市流通经济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王吉绯谈由消费券的发放透视拉动内需,以下为访谈实录。
主持人:网络在线的观众朋友大家好!新年新气象,您现在正在收看的是由宣讲家网、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和搜狐网共同打造的全新的《第一时评》!
“欧元之父”蒙代尔向中国政府建议,全民发放百元消费券,以启动内需。
王吉绯:你好!
主持人:我们看到现在发放消费券的新闻非常多,在成都率先发放消费券之后,又有很多城市都开始发放消费券以此来扩大内需,同时注重扶助弱势群体,社会各界人士给予充分肯定。但是,也有一些不同的观点,有的人认为:“如果发放消费券目的是救助贫困者,那当然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它不见得能发挥刺激消费的效果。所以在今天开场还是首先听听王老师您对此有什么看法?
王吉绯:我们也听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目前看问题是这样的,从老百姓的角度来讲,很多网友提出来,政府发我消费券还不如发我现金,更实惠一些。也有一些专家说,发消费券这个政策不如减税,也就是说让企业界、个人国家把税负降下来,降下来以后企业、个人不就可以多拿到钱嘛,所以发消费券不如减税。我们总结起来,无论是老百业好,还是某些理论界的人士也好,基本的意思就是说发消费券不如发现金。发消费券其实在国外也是一个新生事物,最早一次是90年代末日本发的一次消费券,大家都知道消费券是一个新生事物,消费券显而易见的不如现金好。消费券这么不好为什么还要发现金呢?或者说对拉动内需、促进消费有什么作用呢?因为现金有两个功能,我们这里指的现金是母币、本币,现金最有支付功能和储藏功能,可是消费券不可以,消费券不能储蓄只能消费,这就是为什么要规定一个时限,还要规定你拿着这个要去相应的商家买东西。简单说消费券是一种限制性的货币的替代物,这种限制性本身就有强迫的性质,一有强迫当然被强迫方就觉得不是个好东西,可是我们要理解发消费券的初衷和目的,因为强迫你去消费,所以你只能消费,发一百块的消费券将最终变成一百块的消费,而发一百块的现金不一定变成一百的消费。
主持人:而且很多老百姓肯定选择存钱。
王吉绯:对,有可能存钱,买股票,或者干别的,不一定转成消费,即使消费可能一百块也拉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先存起来慢慢消费,如果发了消费券就会实现。从这个意义上反证,就是说我们老百姓愿意发现金,理论家说应该减税,恰恰说明消费券的限制性会带来百分之百的消费转换。
主持人:那么像提出不同声音的人士他们最担心的问题是什么?
王吉绯:也是有问题,消费券也不是说完全去消费,对于拉动内需当然就是好事了,我们也不能走到另一个极端,第一不能说消费券没有用,第二也不能说消费券比现金好特别有用,消费券也有两个问题,大家也提出了,我觉得也是有道理的。第一个问题,发消费券由于是财政的全额买单,全部由财政支付消费券的成本,是公共财政支付,这样无论在日本、澳大利亚、台湾地区都是采取这样的模式,国内的成都也是用的这个模式,像成都3700万,分给发放的对象,对象花了消费券以后个人是没有付钱的,政府买单,这种方式不可持续,这是第一个问题。因为任何一个国家的财政都属于有限的,不可能无限制的发钱。第二个问题,是更深层次的一个理论问题,就是说消费券在理论上,因为是一个新事物,所以有人提出来它的乘数效应比较低,所谓的乘数效应就是说投资的时候,政府4万亿投资,每投进一百块钱可能会在下游企业,比如说我去建一条铁路,建铁路的时候钢材厂也要跟着受益,下面一些承包商要跟着受益,就业也更受益,层层的有扩大的受益,这个层层的扩大受益就叫乘数效应,国外的理论界,包括国内的经验数据表明,一块钱的政府投资可以带来三到五块钱的最终效益,这就是乘数效应。
消费券在这个问题上就受到一些质疑,受到什么质疑呢?因为投资是在上游开始进行的,也就是说像我们这个香槟酒,香槟酒的塔从上面一个杯子倒水,下面滴的就很多,可是消费是经济生活的最终环节,我们在末端倒水的时候溢出来的可能就不会再淌到上面去,所以乘数效应就小一些,这是关于理论的第二个方面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方面就是替代效应,所谓替代效应发给我一百块消费券肯定非常好,可是如果你不给我发这一百块消费券我肯定就不拿现金消费,因为你给了我消费券我就把现金存进去了,有人统计消费券的量有人说就是拉动内需的量,这句话不能这么讲,因为你挤出了原本现金的消费量,所以这两个问题也是困扰消费券发放的争论的怀疑。
[1] [2] [3] [4] [5]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