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湘全国政协委员联名向大会提交提案呼吁——
加大对湖南等粮食主产区财政投入
特派记者 唐群雄 王 洁
无粮不稳,粮食安全是重中之重。记者昨日获悉,在湘全国政协委员已联名今日开幕的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提交提案,呼吁大力扶持粮食主产区。
背景
“鱼米之乡”面临诸多难题
湖南历来是“鱼米之乡”,明代起就有“湖广熟,天下足”的美誉,清乾隆时更有“湖南熟,天下足”的说法。近年来,湖南省稻谷产量稳居全国首位,用占全国3%的耕地生产了占全国6%的粮食,每年向世界提供商品粮50多亿公斤;袁隆平杂交水稻已累计增产粮食5000多亿公斤,每年增产的粮食可多养活7000万人。
尽管如此,当前湖南粮食生产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如种粮效益偏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粮食主产区财政和农民收入增长乏力,发展粮食生产动力不强;粮食风险基金规模偏小,调控能力较弱;水、耕地资源约束增强等。
分析
粮食主产区产业结构单一
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很多,其中包括:对粮食主产区财政投入还不够;多数粮食主产区由于产业结构单一,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对农业的带动能力较差,无法完成“工业反哺农业”的历史使命;粮食主产区财政包袱沉重,以湖南省为例,现有粮食政策性亏损挂账总额175亿元(已消化27亿元),每年负担的粮食政策性财务挂账贴息和粮食储备费用缺口在6亿元以上;风险基金规模过小,用于粮食直补的资金量偏少、补贴标准偏低,不利于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另外,由于粮食风险基金规模基数是以1998年各省粮食超储量为依据确定的,导致各粮食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规模不平衡。
据统计,在水稻主产省中,湖南播种面积最大、产量名列第一,而1998年湖南省遭遇百年难遇的重大水灾,粮食减产,储存量大幅降低,因此湖南风险基金规模仅有10.86亿元,分别比安徽、湖北、江西少6.42亿元、3.29亿元和1亿元。
声音
加大对粮食主产区财政投入
委员们建议,加大对粮食主产区财政投入。一般性转移支付要向承担粮食安全职责的地方政府倾斜,建立奖励产粮大县的长效机制,使产粮大县真正享受到“以工补农”的政策实惠,不能仅以耕地面积作为奖励资金分配依据,要鼓励提高粮食单产,适度向水稻主产区倾斜。中央财政要大幅增加对粮食主产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入。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设立专项资金,对保费给予补贴,加大对种粮大户的奖励力度,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促进粮食主产区财政增长和农民增收。提高主产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国家要在农产品规划布局、品种研究与推广、机械化和规模化生产等方面,为粮食主产区提供资金与政策支持。重点扶持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帮助粮食主产区转移农村劳动力,提高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
《长沙晚报》供稿
|
老有所养:由谁来养?